在 2021 年的 Computex 展覽會上,Intel 公司向媒體透露了其即將推出的 Meteor Lake 客戶端 CPU 將加入其在 2016 年收購的 Movidius 公司所擁有的 VPU 技術。該公司已經在一些第 13 代 Core 芯片中提供了 VPUs。Intel 公司的副總裁兼客戶端 AI 總經理 John Rayfield 表示,現在許多 PC 工作負載中都有 AI,因此需要專用的 AI 硬體。例如,視訊會議中的 AI 可以增強影像和聲音,使參與者聽起來更好,而遊戲中也需要大量的 AI。而像 GPT 等模型和 Stable Diffusion 等工具已經在 PC 上流行,並且可以作為本地可執行文件使用。
目前,CPU 和 GPU 正在進行重負的處理,但 Rayfield 表示,它們將無法應付 AI 工作負載的需求。將工作負載轉移到雲端是昂貴且不切實際的,因為買家希望 PC 表現出色。因此,Meteor Lake 將配備 VPUs,並使用 Intel 的 Foveros 封裝技術將 CPU、GPU 和 VPU 結合在一起。VPUs 將處理持續的 AI 和 AI 卸載,而 CPU 將被要求處理低延遲的簡單推理任務,通常在這樣做的成本小於使用驅動程序將工作負載轉移到其他地方的開銷時。GPU 將處理性能並行和吞吐量的工作。其他 AI 相關的工作將卸載到 VPUs。
Intel 表示,每一代新產品都會帶來巨大的變化,VPUs 和 Meteor Lake 將使 PC 設備更加引人注目,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並代表一場革命。Intel 希望在桌面上使用 AI(無論是悄悄嵌入應用程序中還是在本地運行的 Stable Diffusion 等專用應用程序中)將意味著對 VPU 注入 Meteor Lake SoCs 的需求將扭轉現狀,因為目前由於疫情影響,PC 銷售額正處於下滑狀態。而隨著 PC 變得更加耐用,企業經歷了由 Windows 11 和某些疫情引發的雙重購買周期,現在經濟脆弱,PC 買家的錢包經常被夾緊。
值得注意的是,Intel 公司在一周內兩次宣布了 Meteor Lake 中的 VPUs。首先,在微軟的 Build 大會上,它概述了平台中 VPUs 的存在。然後,在 Computex 展覽會之前,它宣布所有的 Meteor Lake 產品都將包括加速器。不過,令人遺憾的是,Intel 公司似乎沒有像我們預測的那樣,在 Computex 展覽會上公佈其計劃推出的新品牌,該品牌將放棄 “Core” 品牌,採用其他品牌。
與上一代相同的 53mm 大單體設計,即使放到現在還是鮮有競品會將 53mm 放到產品上,因為與大單體相對的就是頻率與輸出需要有更多的調教成本,否則將會是一堆災難。而 HyperX Cloud II 在市場上得到玩家的青睞或許說明了 HyperX 團隊調教實力了得,也得以繼續在 Cloud III 使用 53mm 單體來給予玩家震撼的聲音表現。
在 Cloud II 與 Cloud III 部分,還有一個進化是配戴感上的不同, 這點從 Cloud III 的耳罩形狀不同可以看出端倪。Cloud II 的配戴感與一般耳罩式耳機無異,而 Cloud III 比較前傾,頭頂的部分比較接近一般配戴髮箍的位置,也就是更接近頭頂處,這點在細微的差異其實長時間下來也能讓頭部負擔減輕不少。
從 Cloud II 到 Cloud III
相信最初聽到 Cloud II 的玩家,會被他強勁雄厚的極低頻(以後面會提到的軟體畫面為主,32Hz)震撼到,它的重低音表現形態因 53mm 的單體以及 HyperX 獨道的聲學設計,是一個雄壯的、完整的重低音,而不是許多電競耳機容易表現出來片狀或是散碎的重低音型態。
那麼問題來了,這是玩家要的嗎?
Cloud II 的介面非常簡單直覺,一個簡單的背夾線控包含了耳機與麥克風的音量控制以及 7.1 聲道的控制,然而 Cloud III 則是整組拿掉了,儘管原廠人員證實那條 USB 轉換線材裡面還是有 DAC 等模組,但整條線上並沒有任何控制器,Cloud III 這次是採用完整的軟體調控。這不僅是目前一線電競品牌的趨勢,對於玩 HyperX 耳機頗多的我來說,也是前所未有的體驗。
在音頻調整介面中玩家可以自訂義或是修改本來的參數,點開編輯後可以發現其提供的區間不多也不少,對於音頻調整頗有要求的玩家來說可能偏少了些,不過相比大部分主流帶調控的耳機,不論耳罩或是真無線, HyperX Cloud III 涵蓋的範圍算是相當大的了,當然變化的感受也是相當的明顯,有時候要修整一個頻率到舒服的位置真的是得找很久。
多樣的硬體支援度
前面有提到, Cloud III 這次在 DAC 端提供一個 USB-C 到 USB-A 的轉接器,也就是說其實他原生是 USB Type-C,這點對於時代的前進看起來也是個必要之惡,然而我們更好奇的是,如果對應起手機不知道如何? 於是我們將其連結到了編輯的 S21 Plus 上,於市區稍微小小的走動一圈約 1.2 公里的路程,期間包含了通話測試與音樂,其中驚喜於 Cloud III 對於音量控制的支援是完全溶入的,並且聽診器效應是完全沒有(不過…這畢竟是這麼大一個耳罩耳機),同時當然還是 HyperX 那種適中的夾頭程度與耳罩的軟質,除了耳罩式配上近幾周台灣的天氣逐漸炎熱真的很不友善外,其實也沒甚麼問題。
不過,它與其他的 AI 一樣,在香港不能直接使用,查詢問題時會說「Server problem, please try again (Geo restricted)」。
香港想用只能選 ChatSonic
由於香港未能使用上述的 Opera Aria,如果你想用 Opera 但又想使用 AI,那只能選擇它提供的另一個 Sidebar 選擇「Chatsonic」,它採用 Google Search 連網功能,雖然回答可以根據實時效果,但並不代表回答有效,例如查詢有關「易通行」的問題,回答雖然看來有模有樣,但並不正確。
儘管如此,當 OpenAI 的 CEO Sam Altman 被問及 GPT-5 模型的開發時,他回答:”我們現在沒有計劃,也不會有一段時間。”這表明 OpenAI 不打算在今年任何時候推出 GPT-5。然而,如果我們看看目前正在進行的 AI 競賽,隨著 Google Bard 模型變得越來越先進,OpenAI 應該儘快開發該模型並盡早發布。
如果沒有,OpenAI 應該先發布 GPT-4.5(在 2023 年)?作為 Sam Altman 口中的 ChatGPT-4 改良項目?事實上,現時的
上週,Google Home for Wear OS 迎來了一次重大的 UI 設計更新,同時也將推出動畫攝像頭通知預覽功能,但需要等到下個月才能使用。在 I/O 大會上宣布,動畫 Google Home 通知預覽功能將需要 Wear OS System UI 1.4 版本才能支援 Nest 攝像頭和門鈴事件。
目前,Pixel 手錶的該組件版本號為 1.1.80.x (不要與 “Wear Core Services” 混淆,後者作為 “Wear OS by Google 智能手錶” 應用程序在 Play 商店中更新,版本號也為 1.4.x)。
Google 今天表示 Wear OS System UI 1.4 將於 6 月開始推出,並在該月底前完全可用。這是 Wear OS 用戶一直以來的一個高度要求的功能。這也是 Google 在 4 月中旬宣布支持靜態圖像後推出的功能。
另一方面,Google Home for Android 和 iOS 中的更新照明控制器也在持續推出。這需要手機應用程序的 3.1 版本,並將亮度弧形曲線替換為藥丸形滑塊。
在下面有六個快速溫度選項,而 Light color FAB 會帶出一個新的選項。第一個選項卡顯示一個控制溫度的條,而下一個選項卡則有一個圓形的顏色選擇器。這兩個功能已經在 Wear OS 應用程序中實現,並將在未來幾周內在手機/平板客戶端上提供。Google Home 3.1 仍在 Android 上推出。它在 iOS 上可用,但該功能的到來也需要服務器端的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