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Blog Page 179

Google Pixel 8 Pro 公開:Tensor G3 處理器,5050mAh 電池

Google 公開 售價 $999 歐元的全新手機 Google Pixel 8 Pro。主要賣點是5050mAh,屏幕採用 6.7吋 1600nits HDR10+ 129Hz LTPO OLED,並有前置單 1050萬像素鏡頭及後置三鏡頭,達 5000萬像素、4800萬 5倍遠攝鏡頭及 4800萬廣角。

擁有 5050mAh 電池的 Google Pixel 8 Pro配備 12GB RAM+ 128GB / 256GB / 512GB / 1TB 儲存空間,採用 GoogleTensor G3 處理器。它更支援 30W 充電,配有黑曜石色、瓷器色、海湾色並不支援 microSD 卡。

硬件規格方面, Google Pixel 8 Pro 支援雙 SIM 卡,手機尺寸則是 162.6 x 76.5 x 8.8 mm,重量達 213g。預載 Android 14 系統的 Google Pixel 8 Pro 並支援 WiFi 6、支援 WiFi 6e、支援 WiFi 7,支援 NFC 及 不提供 3.5mm 耳機,更多其他功能包括:在鏡頭旁邊有一個新的皮膚溫度傳感器,這是 Pixel 8 Pro 獨有的。據報導,該傳感器採用 Melexis MLX90632 傳感器,其唯一用途是讀取溫度,因此不會有任何巧妙的攝影技巧。 說到攝影技巧,新的 Pixel 8 系列有照片消除模糊、魔術橡皮擦、最佳拍攝和微距對焦(使用超寬螢幕)。Pixel 8 Pro 擁有全新的專業控制功能,而 8 則缺少這一功能。。

Google Pixel 8 Pro硬件規格
螢幕尺寸:6.7吋 1600nits HDR10+ 129Hz LTPO OLED
體積:162.6 x 76.5 x 8.8 mm
重量:213g
處理器:Google Tensor G3
RAM:12GB
儲存空間: 128GB / 256GB / 512GB / 1TB
系統:Android 14
主相機:5000萬
其餘相機鏡頭:4800萬 5倍遠攝鏡頭及 4800萬廣角
前置相機:1050萬
電池:5050mAh
充電:30W
無線充電:支援
支援網絡(4G/5G):5G
SIM 卡 (單/雙):雙
防塵:支援
防水:支援
4G / 5G:5G
NFC:支援
WiFi 6:支援
WiFi 6e:支援
WiFi 7:支援
3.5mm 耳機:不提供
售價:$999 歐元

詳細評測請看:【開箱評測】Google Pixel 8 Pro

Google Pixel 8 公開:Tensor G3 處理器,4nm 製程

Google 公開 售價 $699 歐元 的全新手機 Google Pixel 8。主要賣點是4nm 製程,屏幕採用 6.2吋 1080×2400 1400nits HDR10+ 1200Hz OLED,並有前置單 1050萬像素鏡頭及後置雙鏡頭,達 5000萬像素、1200萬廣角鏡頭。

擁有 4575mAh 電池的 Google Pixel 8配備 8GB RAM+ 128GB / 256GB 儲存空間,採用 GoogleTensor G3 處理器。它更支援 27W 充電,配有黑曜石色、榛子色、玫瑰色並不支援 microSD 卡。

硬件規格方面, Google Pixel 8 支援雙 SIM 卡,手機尺寸則是 150.5 x 70.8 x 8.9 mm,重量達 187g。預載 Android 14 系統的 Google Pixel 8 並支援 WiFi 6、支援 WiFi 6e、支援 WiFi 7,支援 NFC 及 不提供 3.5mm 耳機,更多其他功能包括:現在的 Pixel 8 比上一代輕了 10g,尺寸也小了一些,這要歸功於它採用了更小的 6.2 英吋 FHD+ 螢幕。 這塊螢幕在各方面都更出色–它是一塊更亮的面板,峰值亮度達到 2000 尼特,刷新率也終於達到了 120 Hertz (可在 60 Hertz 和 120 Hertz 之間切換)。它的頂部是大猩猩玻璃。。

Google Pixel 8硬件規格
螢幕尺寸:6.2吋 1080×2400 1400nits HDR10+ 1200Hz OLED
體積:150.5 x 70.8 x 8.9 mm
重量:187g
處理器:Google Tensor G3
RAM:8GB
儲存空間: 128GB / 256GB
系統:Android 14
主相機:5000萬
其餘相機鏡頭:1200萬廣角鏡頭
前置相機:1050萬
電池:4575mAh
充電:27W
無線充電:支援
支援網絡(4G/5G):5G
SIM 卡 (單/雙):雙
防塵:支援
防水:支援
4G / 5G:5G
NFC:支援
WiFi 6:支援
WiFi 6e:支援
WiFi 7:支援
3.5mm 耳機:不提供
售價:$699 歐元 

詳細評測請看:【開箱評測】Google Pixel 8

【開箱評測】ASUS TUF Gaming Z790-PRO WIFI,中階的 Intel Z790 晶片主機板

接下來,就是一系列 ASUS 的 Z790 晶片主機板。各家的 Intel Z790 Refresh 主機板都相繼到位,在看完 GIGABYTE 系列主機板與 MSI 的 MEG Z790 Ace Max 之後,接下來該輪到 ASUS 的 Intel Z790 晶片主機板。

首先,我們來看看 ASUS TUF Gaming Z790-PRO WIFI。

與 TUF Gaming Z790-PLUS WIFI 比較的話,兩張板子供電相數維持 16 + 1 + 1 設計(每相 60A),但最高可以支援 7800+ MT/s 的 DDR5 超頻記憶體,較 TUF Gaming Z790-PLUS WIFI 的 7200(OC)要高不少。不過,我們都清楚,若是想要達成如此高的頻率,有時候除了 CPU 與 DDR5 記憶體要挑選過外,更重要的是人品…

無論如何,我們相信更多的使用者就是 XMP 開啟能穩定運行就可;如果,連這樣都做不到,那真的是一大悲劇。

TUF Gaming Z790-PRO WIFI 主機板除了 19 PIN 的前置 USB 接頭外,還提供了 20Gbps 的前置 USB Type-C 接頭供使用,此接頭也支援 PD 3.0 快充技術,最高可以提供 30W 的充電瓦數。

主機板上可以見到 5 個 PCIe 插槽,擁有金屬保護,並支援 PCIe Slot Q-Release 那組為 PCIe 5.0 x16 頻寬,顯然是給顯示卡使用。

其餘分別是 PCIe 4.0 x16(x4)、PCIe 4.0 x4、PCIe 3.0 x16(x1)與 PCIe 3.0 x1 插槽與頻寬;如果與 Z790-PLUS WIFI 相比較的話,這次多了一組 PCIe 3.0 x16(x1)插槽。

原生 SATA 6.0Gbps 部分就只有 4 組,至於 M.2 插槽可以見到 4 組,皆支援 M.2 Q-Latch。終於可以把 Seagate 與 Star Wars 合作的 Lightsaber Collection Special Edition FireCuda PCIe Gen4 NVMe SSD 裝上。

最後我們看到 TUF Gaming Z790-PRO WIFI 主機板的 I/O。

大致上 Pre Mount I/O Shield 已經是標準配置,除了中低階以下主機板外… 另,也可以見到這一代導入的 WiFi Q-Antenna 設計。其餘方面,還有 Intel 2.5GbE 網路、Intel WiFi 6、USB-C 3.2 Gen2 x2 等配置。

s/ash 推限時 5G月費計劃優惠,平均月費 $98

5G電訊生活品牌s/ash推出限時5G月費計劃優惠,全民免月費最多5個月!此計劃合約期只需12個月,並可獲減免最多5個月月費,平均月費低至港幣$98。客戶選用指定月費計劃,即可享30GB 5G高速流動數據及豁免$18行政費,兼額外獲贈最少2GB中國內地及澳門漫遊數據,方便出遊及出差。此優惠特別適合預算有限的大學生、港漂及上班族。

合資格客戶選用12個月合約的S、M或L月費計劃,可享5個月免月費優惠及豁免行政費。以S Plan為例,月費只需$981可享3倍本地數據,高達30GB 5G流動數據。一般月費客戶選用各計劃,也可享3個月免月費及豁免行政費,月費低至$1263。

此外,客戶選用指定計劃,每月可獲贈最多6GB中國內地及澳門漫遊數據,方便旅遊消費。s/ash希望成為客戶北上旅遊的便利選擇。讓客戶隨時輕鬆享受5G體驗!

【評測】GIGABYTE Z790 AORUS XTREME X 主機板

整個 Raptor Lake-S Refresh 最旗艦的 Intel Z790 晶片主機板來了。

GIGABYTE 在 Raptor Lake-S Refresh 強調「X」,而我們已經看過銀白色係的 Z790 AORUS PRO X、次旗艦的 Z790 AORUS MASTER X,這次要來看看旗艦的 Z790 XTREME X 主機板;當然,除了我們介紹過的這幾張主機板,GIGABYTE 還有一張 Z790 ELITE X WIFI7 也是 Raptor Lake-S Refresh 世代處理器的主打產品。

GIGABYTE Z790 AORUS XTREME X 其實在 Computex 2023 我們就曾經介紹過,雖然它們在這短短數個月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我們還是重新來介紹一下這張為 Raptor Lake-S 世代處理器推出的旗艦主機板。

這是一張 E-ATX 規格的 Intel Z790 晶片主機板,採用 24 + 1 + 2 相供電設計(Twin Digital);PWM 部分控制晶片型號為 Renesas RAA229131,Vcore 與 GT 部分搭配 105A 的 Renesas RAA220105(24 + 1 相),至於 AUX 方面則是 Onsemi NCP303169(2 相)。

雖然與 Z790 AORUS MASTER X 相同,採用所謂的 VRM Thermal Armor Fin-Array 散熱解決方案,但全鰭片式 + 直觸式 8mm 熱導管設計,還是與次旗艦的 Z790 AORUS MASTER X 有些許差異在。但,12W/mK 的 Thermal Pad 還是不能夠被妥協。

對了,前面提到 Z790 AORUS XTREME X 屬於 E-ATX 規格,但較同為 E-ATX 規格的 Z790 AORUS MASTER X 稍微大了些許 – 305 x 285 vs 305 x 260mm;兩張主機板的 PCB 層數同為 8 層板。

全平躺式的接頭設計,這裡面包含給機殼前置 I/O 使用的 2x 19 PIN USB Type-A 與 2x USB-C 接頭;原生 SATA 6.0Gbps 只有 4 組,應該能應付大部分的需求。

其餘的 RGB 接頭,都需要透過轉接線來使用。

GIGABYTE 這次設計的主機板除了原有的 EZ-Latch Plus 與 PCIe EZ-Latch Plus 外,更加入了 M.2 EZ-Latch Click 免螺絲設計。

GIGABYTE Z790 AORUS XTREME X 擁有 2 根 PCIe x 16 插槽,頻寬分別為 PCIe 5.0 x16 + PCIe 4.0 x4,同時還有 Ultra Durable Slot X 插槽設計;另外,主機板上可以見到 1x PCIe 5.0 x4 + 4x PCIe 4.0,共計 5 組 M.2 SSD 插槽,與 Z790 AORUS MASTER X 相同。

可以見到支援 22110 規範的 M.2 SSD,但消費性市場很少見到如此規格的產品。

不同的是,Z790 AORUS XTREME X 搭配 M.2 Thermal Guard XTREME 散熱器,而 Z790 AORUS MASTER X 則是 M.2 Thermal Guard XL 散熱片。

比較特別的是,GIGABYTE Z790 AORUS XTREME X 這張主機板導入 Maple Ridge 晶片,使用者可以享受 Thunderbolt 4 的速度感,不過大家都知道,Thunderbolt 裝置並不便宜…;GIGABYTE Z790 AORUS XTREME X 主機板擁有 2 組帶有 Thunderbolt 4 的 USB-C 連接埠。

除此以外,主機板 I/O 還能見到 10GbE(AQC107)、2.5GbE(Intel i226V)與 IEEE 802.11be 的 Wi-Fi 7(Qualcomm QCNCM865)無線網路;音效部分使用的是 Realtek ALC1220 Audio Codec ,同時還附上採用 ESS ES9280AC 晶片的 USB-C DAC,而且還支援 DTS:X Ultra。

無線網路部分,也只有 GIGABYTE 維持傳統 SMA 接頭,沒有更改至快拆接頭,這樣的做法在我們看來是對的,畢竟 Wi-Fi 天線並不需要每天拆卸,或是不定時拆下,相較於顯示卡或者是 M.2 SSD(一般人也不會每天拆…),因此更換至快拆的用意… 讓人不甚理解。

這回 GIGABYTE Z790 AORUS XTREME X 的最大亮點就是 5 吋大小的 LCD 面板,它可以顯示即時的系統資訊(CPU 溫度、電壓、時脈、記憶體時脈、VRM 溫度與風扇馬達 RPM)外,還有動態的 AORUS 圖騰與開機影片。

大致介紹到此,實測部分我們到 10 月 16 日再回來,反正 Raptor Lake-S Refresh 處理器開賣時間應該就是 10 月 17 日。

【評測】Case-Mate Snap-On 霧透明色保護殼

MacBook Air 15 裝上保護殼之後,安全感增加不少。

Apple 的 MacBook Air 15 在 7 月底推出,至今也已經使用快 2 個月時間,但這中間一直想為它尋找一個保護殼(畢竟… 相較於過去使用的 MacBook Pro 15,全新的 MacBook Air 15 太輕薄,有時候可能不小心手滑,還是…),但遲遲都沒有見到慣用的 Case-Mate 品牌推出。

但 Case-Mate 台灣代理商在 9 月中旬通知,MacBook Air 15 用保護殼已經到港,而我們也在第一時間收到相關保護殼進行使用。

Case-Mate Snap-On 是一款硬殼設計的保護殼,在 MacBook Air 15 以前,實際就有推出過 MacBook Air 與 MacBook Pro 系列保護殼(MacBook Pro 15 2017 Late Edition 就搭配著使用,相當好用),所以這次入手 MacBook Air 15 之後就一直在催促台灣總代理 ATTI 趕快引進。

【評測】Case-Mate Snap-On 霧透明色保護殼

這次 MacBook Air 15 的 Snap-On 保護殼內附有 2 張鍵盤保護膜,分別是 EU 與 US 鍵盤的版本,這當然是因為 EU 與 US 鍵盤配置在按鍵部份有些許差異。

在拍攝時候使用的是 EU 鍵盤配置的鍵盤保護膜,所以在左 SHIHF 鍵部份有些突兀。

MacBook Air 15 使用 Apple M2 處理器,採用被動式散熱,因此使用鍵盤保護膜不會影響機器散熱表現,但搭配鍵盤保護膜後,整個鍵盤的打字手感差異相當大,各位就自行評估是否要搭配 Snap-On 附贈的鍵盤保護膜一併使用。

雖然採用被動式散熱,但 Case-Mate 在設計 Snap-On 保護殼的時候也將風流考慮到產品上,因此我們可以見到 Snap-On 保護殼底部有開孔設計,這應該可以避免散熱不良導致筆電效能低落的情況。

筆電 A 件保護殼也很輕易的安裝上;Case-Mate Snap-On 保護殼除了所使用的霧透明色,還提供了半透明燻黑色供選擇。

實際安裝後,Case-Mate Snap-On 保護殼的尺寸相當精準,我們將 MagSafe、3.5mm 音源孔與 2x USB-C 連接埠都插入,也不會有干涉問題發生(若有干涉問題就麻煩大了…)。

如果在為手上的 MacBook Air 15 尋找一個硬殼設計的保護殼,也許 Case-Mate 推出的 Snap-On 保護殼可以列入購買範圍中,當然 Case-Mate Snap-On 也有為其他機種推出對應的保護殼。

【開箱評測】小米 13T Pro 手機:Leica 加持,「但」如果換下個樣更有誠意

小米今年都保持一年兩批旗艦直身螢幕手機的產品策略,在國際市場推出小米 13T 系列手機,規高定位的小米 13T Pro,網上一直有指是大陸已經推出的 Redmi K60 至尊版,但其實小米 13T Pro,確實是有所不同,在今次真心評測,就可以看到他們的不同與真實表現。

小米 13T Pro 硬件規格:

螢幕尺寸:6.67 吋 2712×1220
機身體積:162.15 X 75.7 X 8.49 mm
重量:204g
CPU:MTK 天璣 9200+
RAM:12GB
ROM:512GB
系統:Android 13
主相機: 5000 億像素廣角鏡(F1.9) + 1200 萬像素超廣角鏡 (F2.2) + 200 萬像景深相機
前置相機:2000 萬像素
電池容量:5000mAh
其他:120W 快速有線充電、144Hz 刷生率螢幕、立體聲喇叭、IP68 防水
定價:4599

窄框螢幕素皮機背

小米 13T Pro 外型上與 Redmi K60 至尊版相當接近。機面都是有 6.67 吋窄框螢幕,藍色版的金屬外框同為藍色,設紅外線及立體聲喇叭等。機背則用了素皮的物料,令裸機用都不易手滑。與 Redmi K60 至尊版最不同亦是這機設計最值錢的位置,就是 3 鏡相機寫上 Leica。

機面設 6.67 吋窄框螢幕

立體聲喇叭

紅外線

機背則用了素皮的物料,令裸機用都不易手滑

設計最值錢的位置,就是 3 鏡相機寫上 Leica

系統功能一貫小米旗艦機水準

小米 13T Pro 運行國際版 MIUI 14 系統,系統功能一貫小米旗艦機般齊全,包括有螢幕刷生率切換、連接 Chromebook、連接小米平板電腦、應用雙開、手機分身、螢幕指紋識別位置心率測量、記憶體擴展、視像通話美肌等。

  • 螢幕刷生率切換
  • 連接 Chromebook
  • 連接小米平板電腦
  • 應用雙開、手機分身
  • 螢幕指紋識別位置心率測量
  • 記憶體擴展

跑分比小米 13 更高,使用時間亦出色

小米 13T Pro 與小米 13 系列最大不同之處是備置了天璣 9200+ CPU,這粒與小米 13 系列 Qualcomm Snapdragon 8 Gen 2 同為 4nm 架構的旗艦級 CPU,跑分成績達到 1495623 分,可見天璣 9200+ 跑分比 Snapdragon 8 Gen 2 更高分,效能或會高出一點點。5000mAh 電量支援 120W 有線充電,PCMark 3.0 使用時間測試,有 13 小時 16 分鐘的成績,使用時間亦都出色。

  • 跑分成績達到 1495623 分
  • PCMark 3.0 使用時間測試,有 13 小時 16 分鐘的成績

相機既有 Leica 認證,硬件亦有強化

小米 13T Pro 與 Redmi K60 至尊版最大不同就是相機部份。小米 13T Pro 的三鏡相機既有 Leica 認證,可以用到不同的 Leica 色調 (Leica 鮮艷及 Leica 經典) 與經典鏡 (35mm、55mm 及 90mm)效果。硬件部份主相機與超廣角鏡就升級為 5000 萬像素 1/1.28” Sony IMX707 感光元件 f/1.9 光圈廣角鏡、1200 萬像素 f/2.2 光圈超廣角鏡及 200 萬像素景深鏡組合。

Leica 鮮艷

Leica 經典

經典鏡 (35mm、55mm 及 90mm)效果

廣角鏡不難拍攝細緻而色彩濃郁的相片,支援 2 倍無損變焦,效果有頂級機表現,日常拍攝有令人滿意的效果。超廣角鏡用 HDR 功能拍攝,動態範圍算是不錯,清晰度亦有合理水平。

小米 13T Pro優點:

  • 效能出色
  • 使用時間出色
  • 廣角鏡有旗艦機表現

小米 13T Pro缺點:

  • 外型與定位低不少的 Redmi K60 至尊版相似

【日本】8張日本上網電話卡比較:無限數據其實係「誤會」來?

去日本,準備買電話卡,一必梗係買「無限數據」啦!不過,原來一眾日本電話卡嘅「無限數據」,原來只係「誤會」來,你以為「無限」咩,其實只係「假無限」。每張卡都會有佢嘅用量限制,比較均真嘅都會寫出來,但如果唔寫嘅可能就差少少啦!

我哋就揀咗市場上 8張日本數據 SIM 卡俾大家,同大家比較「無限數據」其實係咩一回事。

日本電話卡日數數據量價錢無限數據 (與否)
B4travel 5G9 日10 GB$138限速無限 300kbps
3 HK10 日10 GB$135限速無限 128kbps
深水埗 Docomo5 日5 GB$88限速無限 128kbps
Nippon SIM5 日2 GB(每日)$128限速無限 128kbps
自由鳥自由選擇500MB(每日)$15限速無限 128kbps
中國聯通8 日6 GB$110限速無限 128kbps
中國移動7 日4 GB$68沒有
ClubSIM7 日500MB(每日)$78限速無限 128kbps

日本電話卡 1. B4travel 5G

B4travel 5G 上網卡提供寄送服務,只需網上訂購即可郵寄到你提供的地址、便利店等。包裝附有 iPhone、Samsung 等手機所需的卡針,自己換上網卡非常方便。根據用戶所需日數及流量,有 5 個方案選擇,5日 5GB、5日 9GB、9日 10GB、13日 15GB 與 30日 30GB,最平由 $85 至 $398,屬市場罕見高流量之選,過量後會限速數據使用,限速為 300kbps。

B4travel 5G
日數5日 / 9日 / 13日 / 30日
數據量5GB / 9GB / 10GB / 15GB / 30GB
價錢$85 / $128 / $138 / $168 / $398
購買方法按此購買
推介指數⭐⭐⭐⭐⭐

日本電話卡 2. 新 3HK

新 3HK 有多種選擇,提供 5日 / 15日 / 30日選擇,分別提供 5GB / 15GB 及 30GB 數據,用量後會限速數據 128kbps 使用。它提供寄送服務,只需網上訂購即可郵寄到你提供的地址、便利店等。

新 3HK
日數10日
數據量10GB
價錢$135
購買方法按此購買
推介指數⭐⭐⭐⭐

日本電話卡 3. 深水埗 Docomo

深水埗 Docomo 有多種選擇,提供 5日 / 15日 / 30日選擇,分別提供 5GB / 15GB 及 30GB 數據,用量後會限速數據 128kbps 使用。它提供寄送服務,只需網上訂購即可郵寄到你提供的地址、便利店等。

深水埗 Docomo
日數5日 / 15日 / 30日
數據量5GB / 15GB / 30GB
價錢$88 / $188 / $328
購買方法按此購買
推介指數

日本電話卡 4. Nippon SIM

Nippon SIM 有多種選擇,提供 8日 / 15日 / 30日選擇,每日提供 2GB 數據,用量後會限速數據 128kbps 使用。它提供寄送服務,只需網上訂購即可郵寄到你提供的地址。

Nippon SIM
日數5日 / 8日 / 15日
數據量2GB(每日)
價錢$128 / $178 / $248
購買方法按此購買
推介指數

日本電話卡 5. 自由鳥

自由鳥可以重複使用,使用日數按需要而定,根據目的地與適用日子在 App 選擇,日本現時 $15 日,數據為 500MB,用量後會限速至不高於 128kbps,追加 500MB 也要 $15。首次最低消費為 $50。

自由鳥
日數自由選擇
數據量500MB(每日)
價錢$15
購買方法按此購買
推介指數⭐⭐

日本電話卡 6. 中國聯通

中國聯通 提供6GB 高速數據+限速任用 (不低於 256kbps),適用國家:澳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老撾、印尼、菲律賓、柬埔寨、越南、緬甸、斯里蘭卡。只需連接互聯網即可啟用 SIM 卡。此卡較適合多地旅遊或長期配備旅遊 SIM Card 使用。若以日本為多天旅遊的唯一目的地不太適合。提供寄送服務,只需網上訂購即可郵寄到你提供的地址、便利店等。

中國聯通
日數12日
數據量6GB
價錢$90
購買方法按此購買
推介指數

日本電話卡 7. 中國移動

中國移動提供 4GB後限速不高於128Kbps,服務有效期為啟用當日起計至第7日香港時間23:59。, 由2022年3月1日或之後購買此儲值卡之用戶,如需同時使用本地及漫游服務須先實名登記儲值卡。

中國移動
日數7日
數據量4GB
價錢$138
購買方法按此購買
推介指數

日本電話卡 8. ClubSIM

ClubSIM 提供「亞太區 7 日旅遊套餐」,可以覆蓋日本等多地,售價 $78,數據為每日 500MB,用量後限速,購買可以 ClubSIM 網站或 csl 門市。較適合多地旅遊或長期配備旅遊 SIM Card 使用。若以日本為多天旅遊的唯一目的地不太適合。

ClubSIM
日數7日
數據量500MB(每日)
價錢$78
購買方法按此購買
推介指數

【評測】MSI MAG CoreLiquid E360 一體式水冷

MSI 在 Computex 2023 開展前夕,發表新款 MAG Coreliquid E 和 M 系列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其中 MAG Coreliquid M 系列隨後先行開賣,所要介紹 MAG Coreliquid E 系列終於也要登台了。

MAG Coreliquid E 系列將有 4 種版本選擇,除了水冷排 360(3 風扇)與 240(2 風扇)規格之分,稍後更將會提供白色版本。這系列走平實價位導向,MSI 將 MAG Coreliquid E360 推薦給性能玩家,MAG Coreliquid E240 則適用於中小尺寸機殼環境,至於 MAG Coreliquid E360 / E240 White 是專為白色愛好者準備。

MAG Coreliquid E360 設計配置

MSI 提供 MAG Coreliquid E360 作為測試體驗樣品,如同 Computex 2023 展覽前首次目睹,水冷頭的視覺設計簡單俐落具有吸引人。MSI 以時間流逝和日蝕作為發想概念,在那簡單不浮誇的圓柱體造型上方,內崁 ARGB 燈光效果作為點綴。其上蓋允許 270 度旋轉,可以依據實際裝機結果,將其 MSI 標誌方向轉正。

雖說是平實價位導向產品,MSI 強調設計上提高了熱量傳導效率,藉由加大尺寸銅基底盡可能完整覆蓋處理器。除了傳導接觸面,MSI 還表示內部的 0.1mm 微通道設計規模也獲得提升,冷卻液可以有效帶走更多熱量。此外冷卻液循環也延續冷、熱分流設計,其幫浦設計規格為最高轉速 3,000RPM、平均噪音值 20dBA。

MAG Coreliquid E360 水冷排端配備 3 顆 ARGB 風扇,該風扇採用流體動力軸承​設計,設計轉速 600~1,800RPM、噪音值 11.2~32.5dBA,而風量可達 25.5~75.04CFM。儘管是黑色版產品,但風扇葉片採用白色化處理,MSI 大概是考量 ARGB 發光效果之故。當然了,由於樣品是黑色版本,整體視覺感是不如白色版那樣吸睛。

處理器相容性稍微得留意,MAG Coreliquid E360 / E240 都能支援 AMD AM5 / AM4 與 Intel LGA 1700 / 1200 / 1156 / 1155 / 1151 / 1150,其中僅 MAG Coreliquid E360 也涵蓋 AMD TR4。相關零配件井然有序分別包裝,袋子上也都有相對應的註記,即使沒有參考安裝指南按圖索驥,有一定 DIY 經驗的使用者也能完成裝配。

MAG Coreliquid E360 組裝體驗

使用 MEG Z690 Unify 與 MAG Coreliquid E360 進行組裝體驗,可留意水冷頭側面有 2 個開口,須將編號 E 金屬板插入並且上鎖,如此才能讓水冷頭與底板等配件固定在一起。另外像是底板分成 LGA 1700(編號 C)與 LGA 115x(編號 D)2 塊,不會像 MPG CoreLiquid K360 等採用滑軌兼容設計的產品,經常拆裝容易發生脫軌問題。

其餘步驟與鎖風扇,對大家來講應該是再簡單不過,很快就能進入裝機與整線階段。無可避免,MAG Coreliquid E360 所需要連接風扇電源和燈效線,數量乍看下有點多且雜。水冷頭各 1 條倒是小事,而水冷排那 3 顆風扇的 ARGB 燈效可以串接,至於風扇電源搭配編號 Q 配件同理,因此整組產品需要連接到主機板的線減半為 4 條。

MAG Coreliquid E360 / E240 沒有 USB 介面設計的訊號控制線連接至主機板,因此風扇轉速策略和 ARGB 燈光效果,得由主機板本身的控制方案來調整。以搭配 MSI 自家主機板為例,在 Windows 環境可以使用 MSI Center,只不過還需要手動加裝 Mystic Light 燈效和使用情境這 2 個功能集,才能控制燈效和調整 / 自訂幫浦、風扇轉速策略。

MSI MAG CoreLiquid E360 實測

組裝示範過程是搭配 Intel Core i9-13900K 處理器(預設加速功率 253W),後續以此來進行 MAG Coreliquid E360 實測體驗,至於主機板 UEFI BIOS 相關設置,我們只使用塔型散熱器模式(PL1 288W)。畢竟在燒機情境下,360 一體式水冷想讓 Core i9-13900K 不受限發揮,溫度還要低並維持在高時脈可沒那麼容易。

MAG Coreliquid E360 在此設定條件下,AIDA64 燒機時的封裝功耗最高仍達到100°C,期間功耗大多如實達成 288.xW,而各核心時脈最低也維持在 5.0GHz。至於 Cinebench 燒機 10 分鐘部分,封裝溫度最高 94°C、時脈變化過程中功耗最高 288.xW,至於時脈是最低降到 4.9GHz。雖然並非進行極端試驗,就這結果來看,MAG Coreliquid E36 是具有一定的壓制力和日常可用性。

看完 MAG Coreliquid E360 你覺得如何呢?相較於過往產品,那線條設計簡單俐落的水冷頭,尤其白色版本是很有吸引力。如果你也對它有興趣,不妨再等等吧~

【評測】什麼是 Perplexity AI?使用什麼 AI 技術?主要功能是什麼?

Perplexity AI 是由 Denis Yarats、Aravind Srinivas、Johnny Ho 和 Andy Konwinski 於 2022 年 8 月創立的公司。該公司的核心產品是 Perplexity Ask,這是一個由 OpenAI 的 GPT 3.5 和 Microsoft Bing 提供支持的搜索界面,用於回答用戶的問題。

與傳統的搜索引擎不同,Perplexity Ask 會對結果進行摘要,提供直接答案並提供引用,以便驗證信息的準確性。另一個明顯的特點是,該搜索界面還包含實時信息。Perplexity 的產品是一系列專注於提供準確(或至少可驗證)信息的對話式搜索引擎體驗之一。

Perplexity AI 建立者

Perplexity AI 於 2022 年 8 月由 Denis Yarats、Aravind Srinivas、Johnny Ho 和 Andy Konwinski 創立。在公司的網站上,Perplexity 自稱是一個「小型跨學科團隊,致力於將新技術和有用的產品帶給世界」。

Perplexity AI 的核心產品是 Perplexity Ask,這是一個由 OpenAI 的 GPT 3.5 和 Microsoft Bing 提供支持的搜索界面和聊天工具。

Perplexity Ask 是如何工作的?與傳統的搜索引擎不同,Perplexity Ask 會對結果進行摘要,提供直接答案並提供引用,以便驗證信息的準確性。Perplexity Ask 還包含跟進問題和相關搜索,以幫助用戶找到他們想要的信息。每個跟進問題都會創建一個新的搜索查詢,從而實現對話式搜索體驗。

雖然近期的關注主要集中在 ChatGPT 上,但 Perplexity 在流行的 OpenAI 產品上具有幾個關鍵優勢。首先,正如我們已經討論過的,Perplexity 通過引用來支持其主張。第二個優勢是該搜索界面包含實時信息。而 ChatGPT 不考慮 2021 年之後的信息,Perplexity 在 2023 年 2 月三星 Galaxy S23 發布一周後就知道了其發布日期。Perplexity 對最新數據的訪問也使其適用於其他需要定期更新信息的查詢,例如商店開放時間和天氣預報。

在 2022 年 12 月,Perplexity 推出了 Bird SQL,這是一個由該公司的結構化搜索引擎提供支持的 Twitter 搜索界面。Bird SQL 利用 OpenAI Codex 將自然語言轉換為 SQL,使沒有 SQL 先前經驗的用戶可以從 Twitter 龐大的數據庫中獲得查詢的答案。Bird SQL 目前還不是一個商業產品,其輸出僅基於 Twitter 數據。然而,它可以通過嵌入代碼的自然語言生成統計數據和圖形,可視化、摘要和展示結果。Bird SQL 在功能上也超越了傳統搜索引擎的能力。

Perplexity Ask 的未來角色類似於 Google 對某些搜索查詢提供小型解釋框,位於付費和自然搜索結果之上。它也類似於 ChatGPT,用戶可以通過迭代和精煉要求,就像與一個人交談一樣。儘管 OpenAI 迅速指出 ChatGPT 不是一個搜索引擎,但人工智能儘管有產生不準確信息的傾向,但卻可以非常令人信服地撒謊。Perplexity 的產品是一系列產品之一(如 Jasper Chat 和 You.com 的 YouChat),它們試圖通過結合對話的精煉和信息準確性來彌合差距。Perplexity 並不免於提供不準確的信息,但用戶至少可以通過提供的引用來驗證輸出。

至於 Perplexity Ask 及其競爭對手是否對我們所知的 Google 搜索構成嚴重威脅,還有待觀察。這個問題在僅僅十二個月前還不會被提出,但可以肯定的是,Google 意識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潛力以及其能力增長的速度。

Perplexity AI 的背景:

Perplexity AI 由 Denis Yarats、Aravind Srinivas、Johnny Ho 和 Andy Konwinski 於 2022 年 8 月創立。該公司致力於將新技術和有用的產品帶給世界。核心產品 – Perplexity Ask:Perplexity AI 的主要產品是「Perplexity Ask」,這是一個由 OpenAI 的 GPT-3.5 和 Microsoft Bing 提供支持的搜索界面和聊天工具。

Perplexity Ask 的功能:

摘要回答:

Perplexity Ask 提供直接回答用戶查詢的摘要回答,並提供引用以供驗證,而不是提供一個鏈接列表。實時信息整合:搜索界面包含實時信息,適用於涉及最新數據更新的查詢,例如發布日期、商店開放時間和天氣預報。

對話式搜索體驗:

Perplexity Ask 支持跟進問題和迭代精煉,提供對話式搜索體驗。與其他產品相比的優勢:引用驗證:Perplexity 通過引用來支持其回答,提高了信息提供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實時數據:

Perplexity 整合了最新數據更新,這使其在 ChatGPT 等其他人工智能產品無法獲取最新信息的情況下具有優勢。Bird SQL:Perplexity 在 2022 年 12 月推出了「Bird SQL」,這

遊戲開發者對修改後的 Unity 費用表示擔憂

0

遊戲引擎 Unity 宣佈對其具爭議性的即將推出的 Runtime 費用進行了修改,開發者們對這一修訂政策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原本的政策於 9 月 12 日宣佈,規定所有開發者的遊戲如果達到一定的門檻(根據其生命週期安裝和收入來計算),將需支付一個月的費用,該費用根據他們累計的額外安裝數量計算。然而,修訂後的政策將 Unity Personal 和 Unity Plus 用戶完全免除了費用。

此外,Runtime 費用只適用於使用 2024 年發佈的下一個長期支持(LTS)服務創建的遊戲,這意味着已經發佈的遊戲將不受這些變化的影響,除非它們進行升級(同樣適用於目前正在進行中的項目)。費用本身可以通過 2.5% 的收入分成或者「基於獨特初始互動的計算金額」來支付,並且用戶將根據他們目前使用的 Unity 版本的條款繼續使用,只要他們繼續使用。

一些開發者對這些變化表示了積極的反應:「從我的角度來看,新的費用似乎合理且經過深思熟慮,」《Stellar Conquest》開發者 Shaun Tonstad 在 Twitter 上寫道。「當然,我無法代表其他可能有不同授權期望的人發言。Unity 做出了很好的轉變。現在,他們需要解決服務條款的變更,以重建信任。」

「這個政策有一個我想要的重要元素,就是《Gloomwood》不會受到新費用的影響,因為它是在以前的 Unity 版本上開發的。然而,無論他們寫了什麼,都無法修復對我的信任的損害,」《Gloomwood》開發者 Dillon Rogers 寫道。

「從我所讀到的內容來看,新政策似乎更加合理。沒有追溯效力,還有其他細節,我鼓勵大家去閱讀。然而,信任已經破裂。重新贏得信任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開發社區感到自豪,也感謝 Unity 內部的人們表達了他們的關切!」Devteam Life 回應道。Unity Runtime 費用將於明年生效。

【評測】AMD Ryzen 9 7945HX3D 的 ROG Strix Scar 17 X3D 遊戲筆電

換了 Ryzen 9 7945HX3D 處理器之後,整體表現更為吸睛。

AMD 在 7 月底於中國上海舉行的 China Joy 活動上,公佈了採用 3D V-Cache 技術的 Ryzen 9 7945HX3D 處理器,我們也在近期收到測試機器進行實測,提供相關的數據讓大家在選購時進行參考。

與 Ryzen 9 7945HX 相同,擁有 3D V-Cache 技術的 Ryzen 9 7945HX3D 屬於 Dragon Range 產品線,採用的是 TSMC 5nm 製程;Phoenix 代號的 Ryzen 7040 系列則是採用 TSMC 4nm 製程,TDP 介於 15 – 45W,涵蓋「U」和「HS」產品線。

Zen 4 處理器架構的 Ryzen 9 7945HX3D 擁有 144MB Cache(L2 + L3 + 3D V-Cache),與 Ryzen 9 7945HX 的 80MB(L2 + L3)相差不小。16 核心 32 執行緒的 AMD Ryzen 9 7945HX3D 的基礎時脈只有 2.3GHz,低於 Ryzen 9 7945HX 的 2.5GHz,不過 2 款處理器的超頻時脈(Boost Clock)皆為 5.4GHz。

不論是 Ryzen 9 7945HX,或則是 Ryzen 9 7945HX3D,TDP 皆是 55W。

在我們來看,AMD Ryzen 9 7945HX3D 可以說是 Ryzen 9 7945HX 的升級版本。此外,加入 3D V-Cache 技術的 AMD Ryzen 9 7945HX3D 對 AMD 是一個新的嘗試,至於這樣的嘗試是否會吸引到消費者目光,就讓我們在後續的測試提供解答。

這次 AMD 寄出的測試品依舊是來自 ASUS,型號為 ROG Strix Scar 17 X3D(G733PYV),與之前測試的 Ryzen 9 7945HX 的機器採用相同的機身設計。

ROG Strix Scar 17 X3D 在散熱部分採用了 Vapor Chamber 技術,同時還針對 CPU 與 GPU 晶片散熱加入液態金屬導熱膏,提升整台機器的散熱表現。

這台機器採用 17 吋 IPS 面板,2560 x 1440 解析度與 240Hz 更新頻率,作為一台以 Gaming 為出發點的產品來說,絕對是相當不錯的規格;此外,我們測試機的 ROG Strix Scar 17 X3D 採用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GPU,與 ROG Strix Scar 17 相同,但必須要特別提到這系列機器支援 G-SYNC 以及 MUX Switch + NVIDIA Advanced Optimus 技術。

機身上也特別強調 AMD 3D V-Cache 與 128MB L3 Cache 這 2 大特色。

作為一台 Gaming 筆電,RGB 鍵盤配置是必要的;ROG Strix Scar 17 X3D 的鍵盤是 Per Key RGB 設定,但我們為了拍照,因此將鍵盤與燈條調整為紅色。

ROG Strix Scar 17 X3D 這款筆電的 I/O 配置還有:

▷ 1x 3.5mm 音源孔;
▷ 1x 2.5GbE LAN Port;
▷ 1x HDMI 2.1;
▷ 2x USB 3.2 Gen1 Type-A
▷ 2x USB 3.2 Gen2 Type-C

另外,筆電部分採用擁有 Bluetooth 5.3 與 Wi-Fi 6E 的整合網卡。

測試部分,我們使用 Turbo Mode 進行;在 Turbo Mode 條件下,CPU 與 GPU 的功耗分別是 50 + 175W,同樣條件也套用在採用 AMD Ryzen 9 7945HX 的 ROG Strix Scar 17 筆電上;Manual Mode 條件下,能將 CPU 的功耗限制開放至 60W,但我們測試並沒有選擇這個條件,主要是考量到整台機器的搭配性。

3DMark

3DMarkROG Strix Scar 17ROG Strix Scar 17 X3D 
TIme Spy18409190343.40%
Graphic score2056920321-1.21%
CPU score115421401021.38%
    
Time Spy Extreme9886101472.64%
Graphic score9955100901.36%
CPU score95181048610.17%
    
Fire Strike4044639884-1.39%
Graphic score5023746853-6.74%
Physics score34805381979.75%
Combo score18231194636.76%
    
Fire Strike Extreme2419323947-1.02%
Graphic score2546724959-1.99%
Physics score34959379268.49%
Combo score1316912898-2.06%
    
Fire Strike Ultra1298912966-0.18%
Graphic score1281712757-0.47%
Physics score35711390339.30%
Combo score70076902-1.50%
    
Port Royal12741128660.98%
Ray Tracing68.0368.190.24%
Speed Way533056385.78%

3DMark 的測試項目中可以見到 Ryzen 9 7945HX3D 在 DirectX 12 的測試項目中有著比較突出的表現,同時各個測試項目的 CPU 分數也較 Ryzen 9 7945HX 要高。

1440p Gaming

1440p GAMINGROG Strix Scar 17ROG Strix Scar 17 X3D 
Cyberpunk 207795.28100.225.18%
Cyberpunk 2077(RT + Ultra)41.2742.162.16%
Cyberpunk2077(Overdrive + DLSS3_Quality)70.0670.971.30%
F1 22(Ultra)1721825.81%
F1 22(RT + Ultra)84907.14%
Forza Horizon 5(Extreme)1371402.19%
Guardian of Galaxy(Ultra)15219226.32%
FarCry 6(Ultra)1311406.87%
Horizon Zero Dawn1561719.62%
Assasins Creed Valhalla1241240.00%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Highest)1741845.75%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3513695.13%
Boderlands 3(badass)117.92124.265.38%
Metro Exodus(Ultra)115.24116.711.28%

1080p Gaming

1080p GAMINGROG Strix Scar 17ROG Strix Scar 17 X3D 
Cyberpunk 2077138.28151.39.42%
Cyberpunk 2077(RT + Ultra)66.5370.76.27%
Cyberpunk2077(Overdrive + DLSS3_Quality)112.19113.10.81%
F1 22(Ultra)1922098.85%
F1 22(RT + Ultra)11612911.21%
Forza Horizon 5(Extreme)1481597.43%
Guardian of Galaxy(Ultra)15719725.48%
FarCry 6(Ultra)13116525.95%
Horizon Zero Dawn17219412.79%
Assasins Creed Valhalla1651671.21%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Highest)2132266.10%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4134314.36%
Boderlands 3(badass)168.26181.978.15%
Metro Exodus(Ultra)139.02143.533.24%

遊戲部分就更為明顯,ROG Strix Scar 17 與 ROG Strix Scar 17 X3D 皆採用 175W 的 NVIDIA GeForce RTX 4090,相同設定的條件下更能清楚見到 Ryzen 9 7945HX3D 的優勢。當然,也有部分遊戲並未明顯見到 AMD 3D V-Cache 技術的優勢,但這只能說遊戲尚未發揮 3D V-Cache 的優勢,換句話說,遊戲優化還未到位。

CPU Performance

 ROG Strix Scar 17ROG Strix Scar 17 X3D 
Cinebench R23   
Multi Core29969310533.617%
Single Core185019364.649%
    
Cinebench R24   
GPU22311229752.976%
Multi Core168217483.924%
Single Core1111153.604%
    
Geekbench6   
Single278629184.738%
Multi15991167244.584%
    
CPU-Z   
Single716.8651.8-9.068%
Multi1378714169.72.776%
    
PCMark   
Essential12102122671.363%
App start-up score19940205212.914%
viceo conferencing score84768332-1.699%
web browsing score10488107332.336%
Productivity11114116004.373%
spreadsheets score13823144514.543%
writing score893693124.208%
Digtal Content Creation14488149543.216%
photo editing25598267184.375%
Rendering and visulization18481193444.670%
Video editing642964710.653%
    
CrossMark   
overall189319553.275%
productivity173518154.611%
creativty225522781.020%
responsiveness145215426.198%
    
3DMark CPU Profile   
Max Threads1316213061-0.767%
16 threads12385124960.896%
8 threads682874368.905%
4 threads369140559.862%
2 threads192721149.704%
1 threads99410818.753%
    
Creator(CPU)   
Blender   
Monster2272322.203%
Junk Store1431462.098%
classroom1031030.000%
    
Creator(GPU)   
Blender42634217-1.079%
Monster21642146-0.832%
Junk Store20592026-1.603%
classroom   
    
Pugetbench DaviniCi   
Extended Overall22832245-1.664%
Standard Overall25732547-1.010%
4K Media Score175173-1.143%
8K Media141134-4.965%
GPU Effects Score146141-3.425%
Fusion Score451450-0.222%
    
Pugetbench Premiere Pro   
Extended overall score6216270.966%
Standard overall score8678872.307%
LongGOP Score(Extened)71.772.91.674%
Intraframe Score (Extened)85.987.92.328%
RAW Score(Extened)36.335.9-1.102%
GPU Effects Score (Extened)66.6670.601%
LongGOP Score(Standard)93.294.91.824%
Intraframe Scores(Standard)100.7103.72.979%
RAW Score(Standard)78.680.22.036%
GPU Effects score(Standard)76.778.62.477%

最後則是 CPU 的測試項目,Ryzen 9 7945HX3D 在大部分測試項目中,依舊是較 Ryzen 9 7945HX 要佳。

如果要說可惜的話,那就是 3D V-Cache 技術的筆記電腦用處理器只有 Ryzen 9 7945HX3D 這款旗艦級處理器,若在接下來的日子,可以像是桌上型電腦般,在 Ryzen 5 與 Ryzen 7 的級別中推出對應產品,勢必會讓市場出現更多裝置。

採用 AMD Ryzen 9 7945HX3D 的筆記型電腦選項仍不多,但相信接下來的時間應該可以見到更多裝置在市場上陸續推出,這樣消費者的選擇也會跟著變多。

整理來說,不論是從創作者的測試項目,或者是遊戲體驗來說,Ryzen 9 7945HX3D 處理器帶來的升級感要比早前 Ryzen 9 7945HX 更佳,想要應付遊戲玩家或者是影音剪輯工作者的日常,基本上並不會有任何問題。畢竟強大的 Ryzen 9 7945HX3D 處理器外,ROG Strix Scar 17 X3D 還配置了旗艦的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Getty 推出了一款 AI 生成器,僅使用其授權圖像進行訓練

Getty Images 與 Nvidia 合作推出了 Generative AI by Getty Images,這是一款全新的工具,讓人們可以使用 Getty 的授權圖片庫創建圖像。Generative AI by Getty Images (是的,名字有些冗長)僅在廣闊的 Getty Images 圖片庫上進行訓練,包括高級內容,使使用者能夠完全免於版權風險。這意味著使用該工具並將其創建的圖像進行商業發佈的人將獲得法律保護,Getty 承諾如此。Getty 與 Nvidia 合作使用 Nvidia 的生成 AI 模型庫 Picasso 中的 Edify 模型。

我親自體驗了 Generative AI by Getty Images,並稍微玩弄了一下這個工具。我主要想看看它如何生成照片,而不是插圖,以測試它能否接近實際的帶有 Getty 水印的圖片。結果照片的效果比我預期的要好。庫存照片本來就具有人為的、無靈魂的特質,所以我並不驚訝該工具生成的一些最初的圖像也感覺…毫無情感。這種感覺並不僅限於 Getty 的生成 AI 工具;由 OpenAI 推出的即將推出的 DALL-E 3 生成的圖片也讓我有同樣的感覺。

Getty 的工具在呈現逼真的人物形象方面表現出色。我讓它創建了一張在舞台上呈現阿拉伯斯克姿勢(單腿站立,另一條腿向後抬起)的芭蕾舞者的照片,背景稍微模糊。我得到的照片比我使用 Stable Diffusion 時更具人性化,而且我把 Getty 的圖片發給朋友時,他們被騙了。很明顯,Getty 的模型不僅訓練了插圖藝術,還訓練了實際照片。另一方面,該工具的插圖模式只給我提供了同樣提示的 2D、剪貼畫風格的渲染圖像。

公司表示,使用該工具創建的任何照片將不會包含在 Getty Images 和 iStock 的內容庫中。如果 Getty 使用了創作者的 AI 生成圖像來訓練當前和未來版本的模型,他們將支付創作者報酬。公司將分享由該工具產生的收入,“根據每個文件的比例份額和傳統授權收入分配”。

Getty Images 首席產品官格蘭特·法爾哈爾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聽取了客戶對生成 AI 的迅速增長的意見,並同時感受到興奮和猶豫,並試圖在我們開發自己的工具時有所考慮。”

Getty 的工具限制了使用者可以生成的圖像類型。它不允許我創建一張喬·拜登在白宮前或以安迪·沃荷爾(Andy Warhol)或傑夫·昆斯(Jeff Koons)風格創作的貓的照片。任何包含真實人物名字的提示都是禁止的。要求一張美國總統的照片會得到男性和女性的圖像,其中一些是有色人種,而且背景是美國國旗。公司告訴 The Verge,該模型“不知道安迪·沃荷爾、喬·拜登或任何其他現實世界的人是誰”,因為它不希望操縱或再現真實事件。

用戶可以通過 Getty Images 網站訪問 Generative AI by Getty Images。公司表示,該工具的價格與標準的 Getty Images 訂閱分開計價,並且價格基於提示數量。然而,公司並未具體說明價格。

Getty 表示,使用者將獲得所創建圖像的永久、全球和無限權利(然而,AI 生成圖像的技術版權狀態仍然不明確)。Getty 表示,這與客戶從其庫中許可內容的情況相似,公司擁有文件但將其許可出去供他人使用。使用者可以自己撰寫提示或使用提示生成器進行引導。使用者還可以通過 API 將該工具整合到自己的工作流程中。符合 Getty 的風格,該工具會給生成的圖片加上 Getty 的水印,標誌著該圖片是通過 AI 生成的。

Getty 投身於 AI 圖像領域並不令人驚訝,畢竟它擁有最大的圖像庫之一。但該公司曾與其他文本生成圖像的 AI 開發者爭訟,指控 Stability AI 侵犯版權,聲稱其圖像生成器 Stable Diffusion 未經許可使用了 Getty 的照片。

通過建立自己的生成 AI 圖像平台,Getty 可以擊敗其他希望使用其圖像庫來訓練模型的公司。Getty 遠非唯一一家使用其授權數據設立 AI 圖像平台的公司。Adobe 在其 Creative Suite 和 Creative Cloud 服務中推出了 Firefly 模型,該模型基於其授權圖片進行訓練。

使用版權材料來訓練大型語言模型和文本生成圖像系統一直是創意界的一大關注點。三位藝術家曾對 Stability AI 、Midjourney 和藝術網站 DeviantArt 提起訴訟,指控它們未經許可使用其藝術作品來訓練模型。

Getty 表示,用戶最終可以添加自己的數據來訓練模型,並以其品牌風格生成圖像。這一功能和其他服務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提供。

Amazon 將投資 40億美元到 Claude AI 的母公司 Anthropic

Amazon 週一宣佈將向 Anthropic 投資多達 40 億美元,Anthropic 是一家以其 Claude ChatBot 聞名的 A.I. 初創公司,由兄妹 Dario 和 Daniela Amodei 創辦,他們曾在 OpenAI 工作。

與目前最大的生成式 A.I. 技術公司 OpenAI 迄今投資的 13 億美元相比,這筆交易相形見絀,但這個合作夥伴關係自 2019 年以來一直在蓬勃發展。然而,這明確表明 Amazon 正在將其立場投入升級的 A.I. 競賽中。Anthropic 表示,其 Claude A.I. 模型比競爭對手的 A.I. 服務更安全,因為它可以在沒有人類審查的情況下修改自己的回答。

Anthropic 的 Claude 和 Claude 2 基於大型語言模型的 ChatBot 與 OpenAI 的 ChatGPT 和 Google 的 Bard 類似,它們可以翻譯文本、編寫代碼和回答各種問題,但 Anthropic 表示,由於其模型受一套原則的指導,使其能夠自行修改回答,而不依賴於人工審核,因此更安全可靠。

Claude 還能夠回應更大的提示,這使其非常適合瀏覽更長的商業或法律文件。作為交易的一部分, Amazon 將取得該公司的少數股權,並同意將 Anthropic 的技術應用於其業務的各種產品,包括用於構建 A.I. 應用的 Amazon Bedrock 服務。

Anthropic 還將使用 Amazon 的訂製晶片來構建、訓練和部署其未來的 A.I. 基礎模型,並承諾將 Amazon 網絡服務(AWS)作為其主要雲服務提供商。據 Reuters 報導, Amazon 最初承諾投資 12.5 億美元,並有擴大投資 27.5 億美元的選項。

如果達到總額 40 億美元,彭博社報導稱,這筆交易將成為有史以來與 AWS 相關的最大已知投資,AWS 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按需計算能力和數據存儲銷售商。 Google 也對 Anthropic 感興趣,今年早些時候他們通過投資 3 億美元獲得了大約 10% 的股份。

據 Reuters 報導,儘管有了新的 Amazon 交易,Anthropic 仍將繼續與 Google 合作,並計劃通過 Google Cloud 提供其技術。

你可以使用圖片和語音指令指示 ChatGPT 了

0

OpenAI對ChatGPT的大多數變更都是關於AI驅動機械人可以做什麼:它能回答的問題,它能訪問的資訊,以及基礎模型的改進。但是今次,它調整了 你使用ChatGPT本身的方式。該公司正在推出新的服務版本,允許 你不僅通過在文本框中鍵入句子來提示AI機械人,還可以通過大聲說話或只上傳圖片來提示。該新功能將在未來兩週內推出給ChatGPT付費用戶,OpenAI表示其他所有人「很快」就能使用。

語音聊天部分非常熟悉: 你點擊一個按鈕並說出 你的問題,ChatGPT將其轉換為文字並將其餵入大型語言模型,獲得回答,再將其轉換回語音,並大聲說出答案。它應該就像跟Alexa或Google Assistant對話一樣,只是 – OpenAI希望 – 由於基礎技術的改進,答案會更好。似乎大多數虛擬助手都在重建以依賴LLM – OpenAI只是領先於這場遊戲。

OpenAI出色的Whisper模型完成了大量語音轉文字的工作,該公司正在推出一種新的文本到語音模型,據稱它可以只從文本和幾秒的示例語音生成「類似人類的音頻」。 你將能夠從五個選項中選擇ChatGPT的聲音,但OpenAI似乎認為該模型的潛力遠遠超出這些。例如,OpenAI正與Spotify合作,以其他語言翻譯播客,而不改變主播本人的聲音。合成語音有許多有趣的用途,OpenAI可能是這一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僅需要幾秒的音頻就能構建一個能力強大的合成聲音,這也為各種有問題的使用案例打開了大門。 「這些功能也提出了新的風險,例如惡意行為者可能會假冒公眾人物或進行詐騙,」公司在宣佈新功能的博客文章中說。 正因如此,該模型尚未面向廣泛使用,OpenAI表示它將受到更嚴格的控制並限於特定的使用案例和合作夥伴關係。

與此同時,圖像搜索有點像Google Lens。 你拍下感興趣的任何照片,ChatGPT將嘗試解析 你在詢問什麼並相應地回答。 你還可以使用該應用程式的繪圖工具來幫助澄清 你的查詢,或者說出或鍵入與圖像相關的問題。 在這裏,ChatGPT的反覆性質很有幫助:與進行搜索,獲得錯誤答案,然後再進行另一次搜索不同, 你可以提示機械人並在過程中逐步完善答案。 (這與Google的多模態搜索也非常相似。)

顯然,圖像搜索也有其潛在問題。 一個是在 你提示 ChatBot 有關某人時可能發生的情況:OpenAI表示,出於準確性和私隱原因,它已經故意限制了ChatGPT「分析並直接陳述有關人員的能力」。 這意味着AI最科幻的願景之一 – 能夠看着某人說「這是誰?」 – 短期內不會實現。 這可能是一件好事。

在ChatGPT最初發佈近一年後,OpenAI似乎仍在努力確定如何給其機械人添加更多功能和能力,同時不產生新的問題和缺點集合。 通過這些版本,該公司試圖通過故意限制其新模型可以做什麼來實現這個目標。 但這種方法不會永遠有效。 隨着更多人使用語音控制和圖像搜索,以及ChatGPT越來越接近成為一個真正的多模式、多用途的虛擬助手,保持護欄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評測】MSI MEG Z790 Ace Max 主機板

MSI 為 Raptor Lake Refresh 準備了 Max 系列主機板,在 Computex 2023 露臉之後直到近日,官方開始陸續提供正式測試樣品,現在來瞧瞧改款的 MEG Z790 Ace Max。

Raptor Lake Refresh 又被戲稱為 13.5 代、13 + 1 代,處理器本質架構與腳位不變,也繼續搭配 700 系列晶片組,向上向下相容性橫跨 3 個世代 / 年度。我們先前也介紹過 MEG Z790 Ace、MEG Z690 Ace、… …,MEG Z790 Ace Max 改款重點是導入 Wi-Fi 7 無線網路模組,當然也包含局部調整、再最佳化。

其餘就如先前所說,處理器腳位相容的隔代產品,多以兄弟關係式進行推陳出新,沒那麼容易頻繁出現創新。想當然耳,廠商還能做的就像是微調外觀樣式,MEG Z790 Ace Max 如 I/O 遮罩部位不再有圖騰。還有處和 Computex 2023 展出樣品不同,前幾款那黑金裝飾手法也一併取消,兩相比較有反璞歸真氣息。

E-ATX 尺寸的 MEG Z790 Ace Max 植基於 8 層、2oz 銅箔厚度印刷電路板,使用 105A 功率級晶片建構出 14 + 1 + 2 相 DRPS 電源迴路,相對應散熱方案包含使用 7W/mK 導熱墊、U 型雙熱管、堆疊式鰭片陣列、全鋁 I/O 上蓋等設計。其中堆疊式鰭片陣列從外觀可以看出,設計 / 排列形式經過修改,也是新舊差異點之一。

記憶體表定支援超頻時脈組態維持在 DDR5-7800+,但是對於 2R / Dual Rank 類型模組的支援性稍有提升,1DPC 2R 上看 DDR5-6800+、2DPC 2R 可達 DDR5-6000+,使用 32GB、48GB 之類容量模組能夠直接受益。其餘周圍裝機可用元素沒什麼變動,風扇、水冷、溫測、燈效插座,數量都是給好給滿。

PCIe 插槽與儲存配置看來依舊,3 組 PCIe 插槽都使用強化料件設計,PCI_E1 / E2 源自處理器支援至 PCIe 5.0,PCI_E3 由晶片組供應 PCIe 4.0 x4 通道。儲存總計有 6 組 SATA 埠和 5 組 M.2 插槽,M.2_1 散熱片相對更厚並具備免工具快拆與燈光效果,如果有 PCIe 5.0 NVMe 模組可安裝在 M.2_4。

最大焦點在於 I/O 端的功能配置,新導入 Wi-Fi 7 無線網路模組,支援 2.4GHz / 5GHz / 6GHz 頻帶、320MHz 頻寬、內建整合 Bluetooth v5.4,理論傳輸速率衝上 5.8Gbps,不過也得搭配使用最新組建 Windows 11 作業系統。其餘配置就如舊,它同時包含 2 組 2.5Gbps 乙太網路,維持使用 Intel 控制器方案。

MEG Z790 Ace Max 具有清除 CMOS、BIOS 清除 / 更新,以及智慧功能等 3個按鈕,高階板的外部便利機能一應俱全。而基於 Audio Boost 5 HD 設計的音效迴路,以 Realtek ALC4082 編解碼器作為基礎,搭配 ESS ES9280AQ 數類轉換 / 耳擴整合式晶片,以及音效電容器、線路隔離等用料 / 設計也是依舊。

I/O 背板保留提供 2 埠 Thunderbolt 4(USB Type-C),與其專用的 Mini DisplayPort 影像輸入埠,並未更換成功能性相仿的 USB4。如果因故需要使用處理器內顯輸出,另外有埠獨立的 USB 3.2 Gen 2 Type-C 可用,線路設計整合支援 DP Alt. Mode 輸出,而其餘 7 埠 USB 全為 USB 3.2 Gen 2 Type-A。

內部的機殼前置擴充埠方面,可以拉 4 埠 USB 3.2 Gen 1 和 2 埠 USB 3.2 Gen 2×2,其中編號 JUSB6 那組 USB 3.2 Gen 2×2 換用轉 90 度插槽,同樣附加支援 USB PD 60W 供電,記得要把一旁的 PD_PWR1 插座接上電源。事實上它那預載背板,如同產品主視覺設計那樣,也拿掉了先前的黑金裝飾做法。

除了視覺與硬體層面這些改變,MSI 也在韌體層針對 Raptor Lake Refresh 處理器,新加入 P-Core Beyond 6GHz+ 這項超頻功能。至於這可玩性以及 MEG Z790 Ace Max 本身的性能等面向,未完待續~

【評測】ASUS ROG Harpe Ace Aim Lab Edition 月光白電競滑鼠

ASUS 年初推出 ROG x Aim Lab 聯名周邊,我們當時介紹過 ROG Harpe Ace Aim Lab Edition 電競滑鼠與 Hone Ace Aim Lab Edition 電競滑鼠墊,其中 ROG Harpe Ace Aim Lab Edition 新增了月光白配色,現在實際動手來開箱瞧一瞧。

現在銀、白色系零組件頗受到關注,莫名其妙黑化幾十年的周邊裝置,也重新開始流行白色版本,像 ASUS 就以 ROG Moonlight White 月光系列進行操作。近期除了 ROG Harpe Ace Aim Lab Edition,ROG Gladius III Wireless AimPoint 與 ROG Keris Wireless AimPoint 這 3 款無線電競滑鼠,都有提供月光白版本。

然而鍵盤部分,既有提供月光白選項產品 ROG Strix Scope NX TKL 和 ROG Falchion Ace,都是屬於有線形式,和無線滑鼠搭配起來難免讓人覺得不夠完美,這就只能看 ROG Strix Scope II 96 Wireless 之類近期鍵盤新品,ASUS 是否也會加碼推出月光白版本了,讓玩家可以湊成符合自己偏好的月光白無線周邊組合。

ROG Harpe Ace Aim Lab Edition 是款 54g 輕量化無線電競滑鼠,這般重量又要做到內建充電式電池,ASUS 是標榜使用生物基尼龍材質等方式達成輕量化,並非做成所謂的洞洞鼠形式,所以不會有灰塵與手汗 / 液體對於內部零組件影響等疑慮。

其外殼機構強調與電競專家共同開發而來,曲線設計握感和重量配置,都強調達到最佳平衡。賣點之一包含可自行下載 Aim Lab Settings Optimizer 智慧最佳化設定軟體,進行 FPS、MOBA 類型遊戲的滑鼠操控訓練,並且依據分析結果來最佳化組態。

ROG Harpe Ace Aim Lab Edition 內部採用 36,000dpi 解析度的 ROG AimPoint 光學感測器,所搭配 ROG 機械式微動開關,標榜具備 7,000 萬次點擊壽命。受制於追求極致輕量化因素,並未採取可更換微動開關插槽設計,得 ROG Keris Wireless AimPoint 之類款式產品才有提供。

連線模式包含 ROG SpeedNova 無線(2.4GHz RF)、Bluetooth v5.1,與 USB Type-C 有線等 3 種,內建可充電式鋰電池續航力最長 90 小時。其中可收納內藏的 ROG Omni 接收器,韌體經過更新將能支援一對二連線模式,搭配自家 ROG Strix Scope II 96 Wireless 無線鍵盤只需要使用 1 個接收器。

概述完 ROG Harpe Ace Aim Lab Edition 特點,從配圖也可以快速瞭解到,月光白配色版本的處理相當徹底。高度白色化的外殼表面維持噴砂質感處理,提供和先前黑色版一致的觸感甚至止滑效果,ASUS 也提及表面是有經過抗污處理,惟細節資訊並未公開。

少數例外沒有白色之處,如 2 顆側面按鈕維持藍色配置,至於上蓋 ROG 敗家之眼標誌、底部的標籤貼紙和 PTFE 滑鼠腳,以及 ROG Omni 接收器、USB 線材與轉接頭等,是採用淺灰色構成協調的視覺感,也許還有耐髒等因素考量吧。

看完 ROG Harpe Ace Aim Lab Edition 月光白版本,你是否也覺得 ASUS 應該推新一波月光白無線鍵盤呢?讓我們敲碗等等看吧~

「Gaston Luga x Nikon 背囊」香港推出,售價$1550

Nikon 近日推出咗全新嘅革命性無反光鏡相機 – Nikon Z f,而 Nikon 同功能性背囊品牌Gaston Luga 再度合作,推出全新「Gaston Luga x Nikon背囊」,為Nikon 用家提供更完善嘅相機保護!

呢款全新合作背囊,將會喺香港Nikon官方網店同顧客支援中心公開發售。新推出嘅Gaston Luga x Nikon背囊售價為港幣1550元。相信呢個Nikon官方授權嘅功能背囊,必定可以令Nikon Z f 用家有更佳嘅拍攝體驗。無論係日常拍照或旅遊攝影,呢個背囊都可為你嘅Nikon Z f提供全方位保護,同埋提升使用便利性。

【評測】AMD Radeon RX 7800 XT 與 Radeon RX 7700 XT 顯示卡實測

RDNA 3 GPU 架構中的最後 2 塊拼圖,來看看它們在 1440p 的表現。

RDNA 3 GPU 架構始於 Radeon RX 7900 XTX 與 Radeon RX 7900 XT,時間得拉回到 2022 年 12 月;跟著,我們在 2023 年 5 月(Computex 2023 前)迎接鎖定 1080p 解析度遊戲的 Radeon RX 7600。在 Radeon RX 7600 之後,AMD 則是為中國這個市場端出限定版本的 Radeon RX 7900 GRE(原規劃應該為 Radeon RX 7900)。

【評測】AMD Radeon RX 7800 XT 與 Radeon RX 7700 XT 顯示卡實測

產品從最高階到入門,獨缺中階產品,而這樣的問題終於獲得改善。

RDNA 3 GPU 架構的最後拼圖在 8 月 25 日正式發表,上市時間是 9 月 6 日,作為 AMD 友好的媒體之一,我們也在第一時間收到 AMD 寄出的 Radeon RX 7800 XT 與 Radeon RX 7700 XT 進行測試。

Radeon RX 7900 系列屬於 Navi 31 晶片,入門款的 Radeon RX 7600 則是 Navi 33 晶片,也就是說,這次登場的 2 款顯示卡屬於 Navi 32 晶片。

不同於 Navi 33 晶片,Navi 31 與 Navi 32 均屬於 Chiplet 設計。Navi 31 的 Chiplet 是由 6 顆 MCD(Memory Cache Die)與 1 顆 GCD(Graphics Compute Die)所組成;Navi 32 則是 4 顆 MCD 與 1 顆 GCD 組成;MCD 為 6nm 製程,而 GCD 部分則是 5nm 製程。

Radeon RX 7800 XT 擁有 60 CUs(Compute Units)、3840 Stream Processors、96 ROPs、16GB GDDR6 以及 64MB(2nd Gen)的 AMD Infinity Cache;Radeon RX 7700XT 擁有 54 CUs、3456 Stream Processors、96 ROPs、12GB GDDR6 與 48MB(2nd Gen)AMD Infinity Cache。

 Radeon RX 7700 XTRadeon RX 7800 XT
Compute Units5460
RT Accelerators54(2nd Gen)60(2nd Gen)
AI Accelerators108120
Game Clock2171MHz2124MHz
Boost Clock2544MHz2430MHz
GDDR612GB16GB
Memory Interface192 bit256 bit
Memory Speed18Gbps19.5Gbps
AMD Infinity Cache48MB(2nd Gen)64MB(2nd Gen)
DisplayPort2.12.1
AV1 Hardware EncodingYesYes
TBP(Total Board Power)245W263W

Radeon RX 7800 XT 的 TBP(Total Board Power)為 263W;Radeon RX 7700 XT 的 TBP 則是設定在 245W。如果與 RDNA 2 GPU 架構的 Radeon RX 6800 XT(300W)與 Radeon RX 6700 XT(230W)相比較的話,這次的 Radeon RX 7000 系列小幅度增加了 13W 與 15W。

TBP 增加問題其實在 Radeon RX 7900 XTX 與 Radeon RX 7900 XT 測試時就已經有發現到,只能說 AMD RDNA 3 GPU 架構的功耗與效能比調教部分做的沒有之前好。

這次登場的 Radeon RX 7800 XT 屬於 MBA 版本(Made By AMD);AMD Radeon RX 7800 XT MBA 採用雙風扇設計,但這個雙風扇與 Radeon RX 7600 MBA 有不同。

AMD Radeon RX 7800 XT MBA Edition

與 Radeon RX 7600 相比較的話,Radeon RX 7800 XT 顯示卡的尺寸顯然要大些許,因為這樣的關係,讓我們覺得 Radeon RX 7600 MBA 要可愛許多。

可惜 Radeon RX 7700 XT 並沒有 MBA 版本,所以 AMD 安排了 AIB 合作夥伴 Sapphire 的 Radeon RX 7700 XT Pulse;Sapphire Radeon RX 7700XT 還會推出 Nitro+ 與 Pure 版本,也許是礙於 MSRP 因素,我們這次收到的是 Pulse 版本。

Sapphire Radeon RX 7700 XT Pulse 與 Radeon RX 7800 XT MBA 一樣,同樣是雙風扇設計,軸型風扇搭配上獨特造型的葉片設計,能夠帶來更大的風量與風壓;另,風扇軸承部分為雙滾珠設計(Dual Ball Bearing),可以為顯示卡提供更佳的耐用度。

Sapphire Radeon RX 7700 XT 12GB Pulse

比較有趣的是,Sapphire Radeon RX 7700 XT Pulse 的 I/O 配置為 2x HDMI 2.1 + 2x DisplayPort 2.1;一般正常的 Radeon RX 7700 XT 顯示卡可能配置 1x HDMI 2.1 + 3x DisplayPort 2.1。

測試平台部分,我們選擇了 Ryzen 7 7800X3D 這款 8 核心 16 執行緒,並擁有 AMD 3D V-Cache 技術的的處理器進行,測試平台規格如下:

CPU – AMD Ryzen 7 7800X3D
MB – ASUS ROG Crosshair X670E Hero
RAM – G.SKILL F5 DDR5-6000 MT/s 16GB x2

我們同時也找了 GeForce RTX 4070 Founders Edition 與 GeForce RTX 4060 Ti Founders Edition 等 2 張顯示卡,與 Radeon RX 7800 XT MBA 和 Radeon RX 7700 XT Pulse 進行 3DMark、1440p Gaming 與 1080p Gaming 比較,提供更多的數據讓大家在選購上進行參考。

首先,我們先看看 Radeon RX 7800 XT 部分的測試:

3DMark – GeForce RTX 4070

3DMarkGeForce RTX 4070Radeon RX 7800 XT 
TIme Spy17042177994.44%
Graphic score17751188326.09%
CPU score12901135805.26%
    
Time Spy Extreme799083083.98%
Graphic score845589075.35%
CPU score60956076-0.31%
    
Fire Strike37460402487.44%
Graphic score435824905612.56%
Physics score3293632616-0.97%
Combo score2027920170-0.54%
    
Fire Strike Extreme203602322314.06%
Graphic score213992469815.42%
Physics score3293332676-0.78%
Combo score105141234317.40%
    
Fire Strike Ultra103171221918.44%
Graphic score101271222620.73%
Physics score3286132719-0.43%
Combo score5466628715.02%
    
Port Royal1107110185-8.00%
Ray Tracing51.4731.68-38.45%
Speed Way44493773-15.19%

1440p Gaming – GeForce RTX 4070

1440p GamingGeForce RTX 4070Radeon RX 7800 XT 
Assasins Creed Valhalla1151236.957%
Cyberpunk 207781.4893.4114.642%
Cyberpunk 2077(RT Low)70.2874.716.303%
Cyberpunk 2077(RT Medium)43.5337.87-13.003%
Cyberpunk2077(RT Ultra)36.5526.59-27.250%
Cyberpunk2077(RT Overdrive)18.065.68-68.549%
F1 22(Ultra)7877-1.282%
Forza Horizon 5(Extreme)1061103.774%
Guardian of Galaxy(Ultra + RT)125106-15.200%
Watch Dog Legion(Ultra + RT + High)5753-7.018%
Horizon Zero Dawn1491500.671%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Highest)161153-4.969%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4114284.136%
Boderlands 3 Badass110.53120.919.391%
Metro Exodus(Ultra)102.1198.9-3.144%
Starfield(Ultra)587529.310%
Starfield(Ultra + FSR 75%)758817.333%

1080p Gaming – GeForce RTX 4070

1080p GamingGeForce RTX 4070Radeon RX 7800 XT 
Assasins Creed Valhalla1531615.23%
Cyberpunk 2077127.31141.9511.50%
Cyberpunk 2077(RT Low)110.13111.541.28%
Cyberpunk 2077(RT Medium)72.2159.37-17.78%
Cyberpunk2077(RT Ultra)59.2942.5-28.32%
Cyberpunk2077(RT Overdrive)30.79.71-68.37%
F1 22(Ultra)1161160.00%
Forza Horizon 5(Extreme)1281344.69%
Guardian of Galaxy(Ultra + RT)173135-21.97%
Watch Dog Legion(Ultra + RT + High)8176-6.17%
Horizon Zero Dawn194190-2.06%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Highest)238214-10.08%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583579-0.69%
Boderlands 3 Badass156.31174.8811.88%
Metro Exodus(Ultra)128.47123.98-3.49%
Starfield(Ultra)809620.00%
Starfield(Ultra + FSR 75%)9010516.67%

Creator – GeForce RTX 4070

CreatorGeForce RTX 4070Radeon RX 7800 XT 
Blender   
Monster30911217-60.628%
Junk Store1515644-57.492%
classroom1509569-62.293%
    
Pugetbench DaviniCi   
Extended Overall214523147.879%
Standard Overall2407269712.048%
4K Media Score14516010.345%
8K Media136117-13.971%
GPU Effects Score130121-6.923%
Fusion Score44752818.121%
    
Pugetbench Premiere Pro   
Extended overall score5826053.952%
Standard overall score7788509.254%
LongGOP Score(Extened)75.794.324.571%
Intraframe Score (Extended)82.988.66.876%
RAW Score (Extended)31.933.13.762%
GPU Effects Score (Extended)57.348.4-15.532%
LongGOP Score (Standard)94.8129.736.814%
Intraframe Scores (Standard)97.3102.95.755%
RAW Score (Standard)60.860.80.000%
GPU Effects score (Standard)65.464.4-1.529%
    
Stable Diffusion   
512×512 batch cout 10 (it/s)17.115.83-7.427%
768×768 batch count 1073.79-45.857%
    

與 GeForce RTX 4070 Founders Edition 相比較的話,Radeon RX 7800 XT 在大部分測試中都有一定幅度的領先。不過,Ray Tracing 方面依舊可以見到 Ada Lovelace 架構的 GeForce RTX 4070 保有相當大的優勢,Radeon RX 7800 XT 雖然有一定成長,但距離 NVIDIA 還有好一段路要跑的。

跟著,我們來看看 Radeon RX 7700 XT 部分的測試:

3DMark – GeForce RTX 4060 Ti 8GB

3DMarkGeForce RTX 4060 TiRadeon RX 7700 XT 
TIme Spy134991622420.19%
Graphic score134011680725.42%
CPU score1408713562-3.73%
    
Time Spy Extreme6174747721.10%
Graphic score6182787027.31%
CPU score61356070-1.06%
    
Fire Strike308853680719.17%
Graphic score337354316227.94%
Physics score3281732776-0.12%
Combo score17939191736.88%
    
Fire Strike Extreme153411996030.11%
Graphic score160352116732.00%
Physics score3274432714-0.09%
Combo score7232991937.15%
    
Fire Strike Ultra74411058542.25%
Graphic score71651066148.79%
Physics score3287032767-0.31%
Combo score3977511728.66%
    
Port Royal7971895112.29%
Ray Tracing37.5229.73-20.76%
Speed Way31533145-0.25%

1440p Gaming – GeForce RTX 4060 Ti 8GB

1440p GamingGeForce RTX 4060 TiRadeon RX 7700 XT 
Assasins Creed Valhalla8810519.32%
Cyberpunk 207761.7980.7230.64%
Cyberpunk 2077(RT Low)56.2464.4314.56%
Cyberpunk 2077(RT Medium)31.0433.427.67%
Cyberpunk2077(RT Ultra)23.5323.680.64%
Cyberpunk2077(RT Overdrive)12.414.9-60.52%
F1 22(Ultra)597018.64%
Forza Horizon 5(Extreme)82909.76%
Guardian of Galaxy(Ultra + RT)9387-6.45%
Watch Dog Legion(Ultra + RT + High)3122-29.03%
Horizon Zero Dawn10812414.81%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Highest)11813211.86%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32336111.76%
Boderlands 3 Badass83.6105.1825.81%
Metro Exodus(Ultra)75.6689.8218.72%
Starfield(Ultra)475517.02%
Starfield(Ultra + FSR 75%)566923.21%

1080p Gaming – GeForce RTX 4060 Ti 8GB

1080p GamingGeForce RTX 4060 TiRadeon RX 7700 XT 
Assasins Creed Valhalla12313812.20%
Cyberpunk 2077115.57123.646.98%
Cyberpunk 2077(RT Low)91.0296.846.39%
Cyberpunk 2077(RT Medium)54.7252.82-3.47%
Cyberpunk2077(RT Ultra)44.7138.09-14.81%
Cyberpunk2077(RT Overdrive)21.938.45-61.47%
F1 22(Ultra)9210413.04%
Forza Horizon 5(Extreme)1041105.77%
Guardian of Galaxy(Ultra + RT)130114-12.31%
Watch Dog Legion(Ultra + RT + High)556518.18%
Horizon Zero Dawn14616513.01%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Highest)1821967.69%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4795096.26%
Boderlands 3 Badass121.82155.1827.38%
Metro Exodus(Ultra)95.27114.1219.79%
Starfield(Ultra)637315.87%
Starfield(Ultra + FSR 75%)688119.12%

Creator – GeForce RTX 4060 Ti

CreatorGeForce RTX 4060 TiRadeon RX 7700 XT 
Blender   
Monster22331044-53.247%
Junk Store1063523-50.800%
classroom1131488-56.852%
    
Pugetbench DaviniCi   
Extended Overall1758229530.546%
Standard Overall1970273038.579%
4K Media Score140100-28.571%
8K Media11299-11.607%
GPU Effects Score8510017.647%
Fusion Score36661969.126%
    
Pugetbench Premiere Pro   
Extended overall score5175445.222%
Standard overall score67977413.991%
LongGOP Score(Extened)70.790.828.430%
Intraframe Score (Extended)82.286.24.866%
RAW Score (Extended)31.828.8-9.434%
GPU Effects Score (Extended)38.638.80.518%
LongGOP Score (Standard)88.6123.939.842%
Intraframe Scores (Standard)95.41004.822%
RAW Score (Standard)60.961.50.985%
GPU Effects score (Standard)41.347.214.286%
    
Stable Diffusion   
512×512 batch cout 10 (it/s)12.714.111.024%
768×768 batch count 105.13.19-37.451%
    

與 GeForce RTX 4060 Ti Founders Edition 比較的話,Radeon RX 7700 XT 的優勢更為明顯,同時也可以見到 Cyberpunk 2077 這款遊戲在 Ray Tracing Medium 設定下,有 7% 的效能領先 GeForce RTX 4060 Ti 8GB,甚至在 Ray Tracing Ultra 條件下與 GeForce RTX 4060 Ti 8GB 打平。

最後,我們看看 Radeon RX 7800 XT 與 Radeon RX 7700 XT 的數據比較:

3DMark

3DMarkRadeon RX 7700 XTRadeon RX 7800 XT 
TIme Spy16224177999.71%
Graphic score168071883212.05%
CPU score13562135800.13%
    
Time Spy Extreme7477830811.11%
Graphic score7870890713.18%
CPU score607060760.10%
    
Fire Strike36807402489.35%
Graphic score431624905613.66%
Physics score3277632616-0.49%
Combo score19173201705.20%
    
Fire Strike Extreme199602322316.35%
Graphic score211672469816.68%
Physics score3271432676-0.12%
Combo score99191234324.44%
    
Fire Strike Ultra105851221915.44%
Graphic score106611222614.68%
Physics score3276732719-0.15%
Combo score5117628722.86%
    
Port Royal89511018513.79%
Ray Tracing29.7331.686.56%
Speed Way3145377319.97%

1440p Gaming

1440p GamingRadeon RX 7700 XTRadeon RX 7800 XT 
Assasins Creed Valhalla10512317.143%
Cyberpunk 207780.7293.4115.721%
Cyberpunk 2077(RT Low)64.4374.7115.955%
Cyberpunk 2077(RT Medium)33.4237.8713.315%
Cyberpunk2077(RT Ultra)23.6826.5912.289%
Cyberpunk2077(RT Overdrive)4.95.6815.918%
F1 22(Ultra)707710.000%
Forza Horizon 5(Extreme)9011022.222%
Guardian of Galaxy(Ultra + RT)8710621.839%
Watch Dog Legion(Ultra + RT + High)2253140.909%
Horizon Zero Dawn12415020.968%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Highest)13215315.909%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36142818.560%
Boderlands 3 Badass105.18120.9114.955%
Metro Exodus(Ultra)89.8298.910.109%
Starfield(Ultra)557536.364%
Starfield(Ultra + FSR 75%)698827.536%

1080p Gaming

1080p GamingRadeon RX 7700 XTRadeon RX 7800 XT 
Assasins Creed Valhalla13816116.67%
Cyberpunk 2077123.64141.9514.81%
Cyberpunk 2077(RT Low)96.84111.5415.18%
Cyberpunk 2077(RT Medium)52.8259.3712.40%
Cyberpunk2077(RT Ultra)38.0942.511.58%
Cyberpunk2077(RT Overdrive)8.459.7114.91%
F1 22(Ultra)10411611.54%
Forza Horizon 5(Extreme)11013421.82%
Guardian of Galaxy(Ultra + RT)11413518.42%
Watch Dog Legion(Ultra + RT + High)657616.92%
Horizon Zero Dawn16519015.15%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Highest)1962149.18%
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50957913.75%
Boderlands 3 Badass155.18174.8812.69%
Metro Exodus(Ultra)114.12123.988.64%
Starfield(Ultra)739631.51%
Starfield(Ultra + FSR 75%)8110529.63%

Radeon RX 7800 XT 16GB 與 Radeon RX 7700 XT 12GB 還是有一定差距,我們以 1440p 解析度遊戲來看,兩款顯示卡的平均在 10 – 20% 左右。

以最新的 Starfield 來看的話,1440p 特效全開的條件下,2 款顯示卡的差距在 26%,而開啟 FSR 之後,差距降低至 21%。只是 Radeon RX 7700 XT 沒有開啟 FSR 的話,實際遊玩 Starfield 這款遊戲可能要稍微將特效往下調整,以確保能夠獲得更佳的遊戲順暢度。

Stable Diffusion 測試部分,必須說 RDNA 3 GPU 架構的 Radeon RX 7800 XT 與 Radeon RX 7700 XT 有著不錯的表現(相較於 RDNA 2 GPU 架構)。需要注意部分是,我們測試中 NVIDIA 使用的是 Automatic1111 Xformer 加速版本,而 AMD 部分使用 NOD-AI Shark Stable Diffusion 也就是 Vulkan 加速版本。

最後我們來看看 AMD Radeon RX 7800 XT MBA 與 Sapphire Radeon RX 7700 XT Pulse 的 GPU、GPU Hot Spot 與 TBP(Total Board Power)表現。

AMD Radeon RX 7800 XT MBA:

AMD Radeon RX 7800 XT MBA
GPU TEMP – 68°C;
GPU Hot Spot – 84°C;
IDLE TBP – 19.7W
Furmark TBP(AVG.)– 252W;
F1(22) TBP(AVG.)– 250W;
Cyberpunk 2077 TBP(AVG.)– 254W;

Sapphire Radeon RX 7700 XT Pulse:

Sapphire Radeon RX 7700 XT Pulse
GPU TEMP – 64°C;
GPU Hot Spot – 82°C;
IDLE TBP – 17W
Furmark TBP(AVG.)– 230W;
F1(22) TBP(AVG.)– 222W;
Cyberpunk 2077 TBP(AVG.)– 218W;

Ray Tracing 部分,RDNA 3 GPU 架構確實有成長,但與 Ada Lovelace 架構相比較的話,AMD RDNA GPU 架構還有好一段路要走。

與 GeForce RTX 4070 和 GeForce RTX 4060 Ti 相比較的話,RDNA 3 GPU 架構的 Radeon RX 7800 XT 與 Radeon RX 7700 XT 效能,在 1440p 解析度下有一定的優勢。另一方面,我們也見到 RDNA 3 GPU 架構在 Stable Diffusion 效能有所提升。

不過,前面我們提到 Radeon RX 7800 XT 與 Radeon RX 7700 XT 的 TBP 分別是 263W 和 245W,與 GeForce RTX 4070 與 GeForce RTX 4060 Ti 的 200W 和 160W TGP 相比較的話,就得看玩家想要追求什麼。不過,以 Radeon RX 6800 XT 的 300W 與 Radeon RX 7800 XT 的 263W 相比較的話,好像又有一些些改善,只是 Radeon RX 6800 XT 是 RDNA 2 GPU 架構的 Navi 21 晶片,而 Radeon RX 7800 XT 是 RDNA 3 GPU 架構中的 Navi 32 晶片…

對了,Radeon RX 6800 XT 的建議售價為 649 美元(Navi 21 XL、250W TBP 的 Radeon RX 6800 為 579 美元),而 Radeon RX 7800 XT 是 499 美元。

扣除掉功耗偏高這個問題,AMD RDNA 3 GPU 架構讓我們見到不少新的設計,好比說 Chiplet、Infinity Cache 以及 DisplayPort 2.1,當然也不得不提到 AMD FidelityFX Super Resolution(FSR)與 AMD HYPR-RX 技術。提到 AMD HYPR-RX 技術,必須提到裡面的 Anti Lag+ 的功能其實與 NVIDIA Reflex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用。

作為中階的 Radeon RX 7800 XT 與 Radeon RX 7700 XT 在效能方面確實有一定能耐,相較之下,我們認為如果把兩張顯示卡的「XT」移除,而且價格稍微再往下調整一些,應該可以給予 NVIDIA GeForce RTX 4070 與 GeForce RTX 4060 Ti 更多壓力。

【評測】MSI Immerse GH50 Wireless

Immerse GH50 加入 Wireless,實際表現如何,一起來看看我們的評測

2019 年年底 MSI 推出 Immerse GH50,當時就以優越的配戴舒適性跟具備震動反饋功能的 40mm 單體得到不錯的口碑,但一波疫情讓宅市場有著空前的需求以及變化,GH50 相對於競品的吸引力似乎不足以徹底說服人。特別是 MSI 自家其他產品線引以為豪的 Nahimic 軟體並沒有放上去,單體尺寸也開始被玩家重視了起來與此同時無線耳機也進入了戰國白熱化階段,MSI 似乎無動於衷,一直到了這回 Immerse GH50 涅槃重生,Immerse GH50 Wireless 誕生!

這回 Immerse GH50 Wireless 將單體拉到了主流的 50mm ,除了成為 MSI 首款無線電競耳機外,更是直接標榜了低延遲與可以連續工作 22 小時的耳機,同時放棄了 RGB 燈光以及震動回饋技術,換來的反而是硬核玩家會喜歡的東西;特別是 Nahimic 這套軟體的加入太值得期待,而我們也將會以完全不認識這支耳機前生的角度(畢竟認真說,光單體就差很多了)去重新撰寫一次 Immerse GH50 Wireless 的評測!

MSI Immerse GH50 Wireless 主要以霧銀色噴砂質感外殼為主,再以深灰色的橢圓耳罩配上六角形立體凹紋為建構起來,然後與身體接觸的耳罩與頭頂處則是黑色為主,相對於前生以及電競 RGB 風格以外的另一套低調風味。

霧銀色外殼下的頭帶為金屬架構的彈性頭帶,單邊可以延展伸展 2.9 公分,適合全部頭型的人以及各類耳機配戴喜好的人,以筆者這種頭大的人來說也能找到舒適不夾頭的位置,而且還沒拉到極限!

MSI Immerse GH50 Wireless 包裝盒上說重量 326g,實際測試加上麥克風一共 322g 重,算上誤差也在在包裝宣稱內,相信包裝上宣稱的重量應該是指含線材與收發器等等配件?而且對於一隻無線電競耳機來說,這款耳機的低重量帶來的想法還滿奇妙的,畢竟這還是一支號稱持續遊戲能力長達至少 22 小時的遊戲耳機,儘管不知道確切電池容量是多少以及號稱的測試環境,但實際測試下來,以全 8 成音量(Nahimic 內顯示)連續放 15 小時後,耳機還是有電的(但沒辦法透過任何軟體檢監測到剩餘電量是多少就是了…)。

在左耳的部分,MSI Immerse GH50 Wireless 放置了很多功能:音量控制轉盤、麥克風開關、電源開關、USB-C 充電孔以及麥克風插孔,可以設想這是預設了玩家右手不離開滑鼠的期待下做出的決定,但引來尚不熟悉操作介面的筆者數次將電源與麥克風開關搞混的情況,雖然這會隨著玩家對於產品的熟悉度提升而對誤觸有所降低,且也確實看到 MSI 將電源按鍵做成了內凹式做為提醒設計,但遊戲當下真的不會特別去注意到,且真的頗久沒遇到耳機將按鍵設計比鄰又採同樣圓形設計的狀況;但有一說一的是對於 FPS 遊戲為主食的筆者,也是挺久沒碰到左耳能控制所有事情的無線耳機了,這點就留給各位玩家參考斟酌囉!

相對功能龐大的左耳,右耳就只有一個 3.5mm 插孔,已經逐漸被電競耳機就該無線、USB 這種想法制約,看到 3.5mm 第一個想法是應急使用,但當然還有很多使用場景,特別是對於喜歡玩弄線材的讀者們。但比較務實向的實際測試還是以沒電又必須遊戲的狀況,GH50 Wireless 是可以邊以 USB 充電邊以 3.5mm 遊戲的。

這幾年電競耳罩的人體工學設計已經非常成熟,像是 GH50 Wireless 的耳罩屬於偏寬鬆軟的設計,即使耳罩材質支撐力道不高但由於頭帶不夾頭所以長期配戴感不至於悶熱或是覺得不穩。若你注意看整體耳機設計,會發現頭帶前傾的角度頗為明顯,使得頭帶支撐點靠近前額,這也是近年來電競耳機的人因設計顯學,配上 320g 重量,能有效地降低長時間配戴時的頭部壓力。

麥克風應該是 GH50 Wireless 設計上較為普通的部分(與 Immerse GH50 為相同方案,採用單指向性),但其實由於降噪需求,基本上設計了雙聲道的架構,整體來說還是可以做內外彎折跟隨插隨拔的基本耳麥麥克風設計。

線材部分麥克風接頭以及隨附的 3.5mm 耳機線皆為鍍金頭,主職作為充電用途的 USB 線則就較為普通,但仍採用了編織線處理, 而且來到了 1.2 公尺長也方便玩家布置使用;然而 3.5mm 耳機線的部分則同為編織線然而長度是 1.3 公尺,屬於外出攜帶過長在家使用偏短的尷尬長度,好消息是只要是三環四節(TRRS)的 3.5mm 耳機線都能使用,玩家或許可以自行訂做囉!

在 2.4G 接收器的部分採用了跟耳機一樣的質感外殼,並且隨附質感顏色一樣的 USB-A 轉 USB-C 的轉接器。

其實除了接 Macbook 這類只有 Type-C 接口的電腦外,筆者實測了一下對應手機的部分也是完全沒問題的。而且從圖中可以看出 MSI 在設計這套發射器配轉接器的小巧思,在不經意間看到還頗讓人會心一笑的。

MSI Immerse GH50 Wireless 繼承了有線版本的折疊架構,並且配備了攜帶用布袋,讓玩家能輕鬆收納,隨意帶出門與朋友約戰,而同時因為無線的設計,在收納上又更為方便簡單囉!

這次 MSI Immerse GH50 Wireless 搭配的軟體是 Nahimic for Headset,而且插上 USB 一陣子就會開始下載安裝。Nahimic 這套由 SteelSeries 開發的軟體,在玩家間非常的有名,在業內更是載譽滿名,應用範圍之廣更是經典的原因,而這款 Nahimic for Headset 便是針對遊戲耳機的精簡版本。

其介面非常的簡單好懂,左半邊為主要功能介面,個別為:音訊、麥克風、設定,而右邊就是三大項的內容設定。

音訊的部分主要開關為環繞音效、智慧型音效,下方為語音清晰度、低音、高音增強效果。

純開啟軟體不開任何內容下音質不會有變化,而每個內容看似名稱有點複雜但其實有著個別對應:智慧型音效則為音量壓縮器效果,語音清晰度即是中頻範圍,低音、高音增強效果則對應著低、高頻範圍,至於增減的範圍在哪則由軟體自行定奪,玩家給予軟體的命令雖然是「DB」但實際體會起來比較像是給予 Nahimic for Headset 一個「期許增減程度」而非直接特定頻率上的分貝運作;儘管看起來如此粗枝大葉,但實際在遊戲、音樂以及觀影效果還是非常的有感,而且調整方向變得非常直覺!

麥克風的介面為:體驗、噪聲抑制以及聲音均分這三大項目,其中體驗為單純的開關,打開後可以即時監聽到麥克風的收音狀況,不論作為預先調整用或是後面遊戲時做為直播時自我監聽用途都會非常有幫助;噪聲抑制則為麥克風收音時的敏感度設定,筆者稍微測試了一下,即使往吵雜方向開到最滿其阻絕的效果也不會不自然、突兀,至少說話者本身輕聲細語時不至於會被 gate 切除掉,這點值得佩服。而聲音均分的部分則是將收音到的訊號進行壓縮處理,舉個例來說:前述的輕聲細語在收到訊號並經過軟體處理處理後,訊號另一頭聽到的人會聽到輕聲細語的語氣但音量卻是正常的音量囉。

設定介面上主要就是語言、版本的部分,不再贅述。

https://youtube.com/watch?v=79F4UjEf90E%3Ffeature%3Doembed
https://youtube.com/watch?v=5DeOSLNbhfg%3Ffeature%3Doembed

這次測試音樂很碰巧的是兩手披頭四(The Beatles)的音樂,甚至 Andy Timmons 那首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 是一直到撰文的這個當下我才知道是來自披頭四的,真的是對披頭四認識太少…。然而選擇這兩首很大的因素除了自己的喜愛之外,Andy Timmons 錄製版的前奏一開始那幾個觸弦聲以及中段打擊組有一種獨特、鬆散的空間感是我很喜歡的部分;而 Santana 版的 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  不是我最愛的編曲,但 Carlos Santana 的吉他佐 馬友友 的大提琴與 India Arie 的歌聲最後再用超高完整度的 Mastering 收尾,你得承認這是音樂工業最完美的一份套餐…。

測試部分,先以 Andy Timmons 進行三種模式(有線、無線、無線 + Nahimic)用較為簡單的方式速寫頻率感受(即使文字發布當下也不修正,盡量讓讀者理解我們第一手感受),而後再以 Santana 版的 While My Guitar 進行反覆地描寫聽感後彙整

有線模式:
Andy Timmons –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聲音距離較近,整體頻率輸出平均,中高頻部分相對狹窄,高頻表現扎實。

Santana – 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大提琴與吉他的高頻因為前述的因素非常強烈,但低頻對比起來略為鬆散;India 的聲音略感覺細聲、和音也不甚明顯,4:06 部分和音會有聲音頻率表現不出來,推測是中頻部分部分。

無線模式關閉軟體:
Andy Timmons –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高頻較少整體較有線模式暗許多,吉他中頻非常突出,而節奏組部分較為強勁。

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大提琴與吉他的中頻變得非常有厚度、扎實,節奏組進入就明顯感覺到強烈的中低頻介入;India 的聲音風格顯得較為突出,和音明顯,整體人聲因為中頻提升而感到較為濕潤,沒遇到 4:06 的頻率消失問題

無線模式開軟體:

Andy Timmons –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由於已經是軟體介入了,頻率的解析不太需要著墨,但可玩性這時候就出現了;在聽這首歌時,我們發現用預設音樂模式下開啟環境音效,前奏的觸弦聲會較明顯的放大,在中後段整體樂團演出時非常有坐在小型舞台前觀看小編制樂團表演的感受,特別是環境音效會把節奏組的高頻往後延伸,表現空間上的迴音,配上 Andy Timmons 的吉他音箱聲,很容易跨入其中。

Santana – 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用預設音樂模式的設定下,整體頻率開闊度非常漂亮, Bass Drum 與大提琴的分離度、可以徹底與後來加入的 Bass 分開,但仍能有效地為人聲、和音組襯底,特別是驚嘆於原本人聲、和聲的聲道分層,對!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 4:06 在開啟 Nahimic 後不但和聲變的寬闊而且清晰多變了起來;而也因為 Nahimic 對於頻率管理介入,GH50 Wireless 的聲音表現也與無軟體時的表現是徹底的不同,聆聽這種音樂工業的傑作,讓個人足足沉迷反覆聆聽一小時之久…,若開啟虛擬環繞則會讓人聲顯得較為不真實、散亂(相信這也是為何預設音樂模式是關閉的因素),但周圍樂器的聲音空間有著更好的圍繞感,若你是一個想要享受現場氣氛的人(事實上,現場人聲也是較為散亂的),開啟這個選項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唯,個人在 Nahimic 模式下 3:30  這段吉他經過音時,出現了明顯的中頻破音現象,經其他音樂設備確認非訊源問題,不確定是 Nahimic 或 GH50 Wireless 之問題。

【評測】MSI Immerse GH50 Wireless

先說說 GH50 Wireless 給我的問題,應該是單體的承受度,就如前面在無線配軟體時遇到的片段中頻破音問題,但那是滿極端的頻率我也很好奇是 Nahimic 還是 GH50 Wireless 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大概就是耳機佩戴上去會讓人不太想拿下來的問題….。

沉浸,我不確定當我這篇文發出的時候,其他媒體會怎麼形容這隻耳機,但我會用這兩字來形容。 特別是 Nahimic for Headset 開啟後帶來的那種無與倫比,聆聽一場搖滾演唱會(我寫這段文字的當下在聽 Steve Vai –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時會瞬間會忘記頭上這支耳機是電競耳機,他聲音寬闊、音場夠深,同時也夠熱烈;而當我想去聽一張慢悠悠的專輯 Nahimic 又能把 MSI Immerse GH50 Wireless 帶向悠揚壯闊的旋律中,嗯,我剛剛正點開了 Eric Clapton 的 One More Car ,One More Rider 專輯中現場版本的 Wonderful Tonight ,4:00開始的薩克斯風 Solo ,開啟環繞、語音清晰度開到5,閉上眼睛,音量催下去,有如置身在現場,一口啤酒一飲而下(未成年請勿飲酒),隨之而來 Eric 的吉他一同收尾,GH50 Wireless 與 Nahimic 就是這麼合作無間。

而做為一隻電競耳機, Nahimic 轉去遊戲模式時,Immerse GH50 Wireless 的表現其實不需要多加筆墨,因為他有足夠的佩戴舒適度,你儘管專注就好,儘管去觀察戰場變化就好,儘管去喜歡 Nahimic 與 MSI 這套方案帶來的每個細節與震撼就好,而若是有一點不滿意,切出遊戲簡單的拉一拉也能解決,我想這就是 Nahimic for Headset 做得如此簡單的美妙之處。

【評測】NVIDIA GeForce RTX 40 與 RTX 30 系列顯示卡實測

加入 DLSS 3.5 之後似乎讓顯示卡發揮更有效率。

NVIDIA 在一個月前,也就是 8 月 22 日的 Gamescom 2023 活動中,公佈在 2023 秋天會推出 DLSS 3.5,那隨者時間推進,我們也見到了 DLSS 3.5 的出現。

DLSS 2.0 是在 2020 年 3 月開始推廣,接著 DLSS 2.1 是在 2021 年 11 月,爾後 Ada Lovelace 架構的 GeForce RTX 40 系列則是與 DLSS 3.0 一併介紹。在 DLSS 3.5 之前,其實還有一個 DLSS 3.1 的出現,而 DLSS 3.5 與早前版本的差異在於 Ray Reconstruction(RR)。

過去 DLSS 使用的是 Ray Tracing Denoiser,而全新的 Ray Reconstruction 則會全面性取代 Ray Tracing Denoiser,而且還能更有效率使用 NVIDIA Tensor Core,讓玩家在遊戲中可以體驗更佳的光影效果。

早前 NVIDIA 也預告在這個秋天可以見到 3 款遊戲支援 DLSS 3.5,其中包含了 Portal with RTX、Alan Wake 2 以及今天解禁的 Cyberpunk 2077:Phantom Liberty(中譯 – 電馭叛客 2077:自由幻局)在內。

Cyberpunk 2077:Phantom Liberty 的故事劇情就不多做介紹,隨著遊戲計畫在 9 月 26 日正式上線,NVIDIA 也在第一時間提供我們預覽版本,進行 DLSS 3.5 的測試。

這次 DLSS 3.5 的測試,我們使用了以下顯示卡進行:

1.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Founders Edition
2. NVIDIA GeForce RTX 4080 Founders Edition
3. ASUS ROG Strix GeForce RTX 4070 Ti
4. NVIDIA GeForce RTX 4070 Founders Edition
5. NVIDIA GeForce RTX 4060 Ti Founders Edition
6. MSI GeForce RTX 4060 8GB Ventus 2X Black

雖然 RR 適用於全數的 GeForce RTX 系列顯示卡,但完整的 DLSS 3.5 還需要 Super Resolution、DLSS 與 Frame Generation,因此 DLSS 3.5 只有 Ada Lovelace 架構支援,所以顯示卡清單中只出現 GeForce RTX 40 系列。

4K Gaming

數據中的 4K 是遊戲在 DLSS OFF 的條件下測試所獲得的平均 FPS 表現;GeForce RTX 4060 Ti 與 GeForce RTX 4060 8GB 排除在 4K Gaming 測試中。

1440p Gaming

數據中的 1440p 是遊戲在 DLSS OFF 的條件下測試所獲得的平均 FPS 表現。

1080p Gaming

數據中的 1080p 是遊戲在 DLSS OFF 的條件下測試所獲得的平均 FPS 表現。

另一方面,我們也對 Ampere 架構的 GeForce RTX 30 系列部分顯示卡進行 Cyberpunk 2077:Phantom Liberty 遊戲測試,包含:

1. GeForce RTX 3090 Ti
2. GeForce RTX 3080 Ti
3. GeForce RTX 3070 Ti

4K Gaming

1440p Gaming

1080p Gaming

可以與早前 Patch 1.62 釋出 RT Overdrive 時數據進行參考,平均來說,FPS 表現提升了有 10% 上下。

延伸閱讀:NVIDIA GeForce RTX 30 與 40 系列顯示卡在 Ray Tracing Overdrive 模式實測

【評測】NVIDIA GeForce RTX 40 與 RTX 30 系列顯示卡實測

從 Ray Tracing Denoiser 更改至 Ray Reconstruction(RR)後,可以見到顯示卡更有效率的發揮,但現階段遊戲方面仍需努力,就期待後續更多遊戲支援 DLSS 3.5,以及見到 NVIDIA 能讓 GPU 發揮更大的作用。

Google Nest Hub Max 即將無法用 Google Meet 與 Zoom

0

根據一位在Google Home的討論區上的用戶表示,Google的Nest Hub Max將很快停止支援 Google Meet 和 Zoom 兩項功能,Google 繼續減少顯示器功能後的最新消息。根據 9To5Google 的報導,該用戶表示他們收到了一條信息,告知他們將無法在「九月底之前」通過 Google Meet 進行通話,具體日期是 9 月 28 日。另一方面,Zoom 將延續一段時間。

Zoom 的支援頁面解釋說,從 9 月 30 日起,Nest Hub 上將無法使用 Zoom。該帖子指出,該應用程式最終將停止在設備上運作,並且「不會提供任何進一步的更新」。在此日期之後,您甚至無法在 Nest Hub Max 上安裝 Zoom 或登錄。這將是永久性的結束。

當被 9To5Google 問及為什麼這樣做時,一位 Google 發言人表示,該公司希望將重點放在使 Google 助手「更有幫助」上,並計劃實施「生成式 AI 能力」。因此,為了騰出空間,必須刪除一些「未充分利用的功能」。

可以想像,在線上的人們對這個決定並不滿意。一位討論區的用戶表示,這實際上將 Nest Hub Max 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紙磚」。

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間,Zoom 成為 Nest Hub Max 的一個重要功能,可以方便地發起和加入群組視頻通話,而無需其他外部設備。此外,它還為智能家居顯示器增加了額外的實用性,使其能夠融入遠程工作環境。人們因其易用性而蜂擁而至,但現在,它存在的一個目的正在消失。

你可以說 Zoom 被淘汰是因為該公司不希望在其硬件上有第三方競爭。這倒是有道理,但這並不能解釋為什麼像 Google Meet 這樣的一方服務也被取消。也許用戶群體忽視了它。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不禁想知道還會有哪些功能會被取消。今年 6 月,設備上的遊戲已被移除。以這種速度,Nest Hub Max 可能會成為一個孤立的島嶼,完全與 Google 的生態系統脫節。

目前尚不清楚這款智能顯示器是否還能進行視頻通話。Nest Help 網站上仍然有一組使用 Google Duo 的說明。然而,如果你還記得,Duo 在去年與 Google Meet 合併,所以它可能無法正常運作。我們已經向 Google 詢問設備是否仍可以進行視頻通話,如果可以,將如何運作?稍後將更新此故事。

Unity 計劃改變其新價格方案

0

Unity 在 X 上發布了一則聲明,道歉並解釋了上週二宣布的運行時費用政策所帶來的困惑和煩惱。聲明中表示:“我們正在傾聽,與我們的團隊成員、社區、客戶和合作夥伴進行交流,並將對政策進行修改。我們將在幾天內提供更新。”

Unity 在經過近一周的澄清、撤回聲明以及越來越多受到影響的開發者的抗議後,才發布了這份新的聲明。這些開發者不僅威脅要從 Unity 引擎中移除他們的遊戲,還可能提起集體訴訟。

儘管 Unity 表示本週可能會提供有關定價模型的更新,但彭博社的一份新報告可能已經概述了這些變化的形式。彭博社記者 Jason Schreier 寫道:“根據初步的新計劃,Unity 將限制收費在超過 100 萬美元收入的客戶中占遊戲收入的 4%,並表示不會追溯計算達到門檻的安裝次數。”

根據新計劃,Unity 似乎仍然會按安裝次數收費,但對於收入超過 100 萬美元的遊戲,收費將限制在 4% 以內。目前我們還不知道收入低於該金額的遊戲是否有收費上限。此外,Unity 似乎只會對 2022 年 1 月 1 日之後的安裝進行評估,而不會對已經發布並達到安裝門檻的遊戲追溯收費。

此外,彭博社的報告還提到,Unity 將不再使用其所謂的專有軟件來追蹤遊戲的安裝次數,而是依賴用戶自行報告。報告中還指出,Unity 繼續強調這些變化僅旨在捕捉 Unity 最賺錢的遊戲的收入。非常受歡迎的手機遊戲《原神》和《寶可夢 GO》都是使用 Unity 開發的,廣泛推測這些遊戲可能是該公司的真正目標。

he Verge 聯繫了《原神》和 Niantic 兩家開發商 Mihoyo 和 Niantic 以獲取評論;Mihoyo 未回應,Niantic 則拒絕發表評論。此前,Unity 還表示,對於包含在訂閱服務中的遊戲(如 Xbox Game Pass),將由服務提供商(如微軟)支付安裝費用。微軟對於評論請求也未回應。

iPhone 15 系列買機前­­必睇:兩大變化、最抵 88折出機方案

iPhone 15 系列終於推出,今次最有吸引力嘅機型當然係最高階嘅 iPhone 15 Pro Max。如果你已經準備買機,或者有啲心郁郁嘅話,今日就話俾你知 iPhone 15 Pro Max 兩大變化同最重要嘅最抵買機方案。

➡️➡️➡️ 出機低至88折!iPhone 15系列預訂優惠

iPhone 15 Pro Max 兩大變化

鈦金屬更強又更「輕」

今次 iPhone 15 Pro 系列用咗航天工業級嘅鈦金屬做外框,咪以為只係換物料咁簡單,呢種物料最重要係佢強度高之餘,更加「輕」。以往嘅 Pro 系列唔多唔少都有一種「沉重」嘅感覺,但今次改用鈦金屬,手機強度高咗,硬件強咗,但重量反而輕咗,好似 iPhone 15 Pro Max 就輕咗 19g,只係有 221g。

7 種焦距,影相更加得心應手

講到 iPhone 15 Pro Max,點可以唔講佢首次用嘅 5 倍光學變焦鏡頭,但 5 倍光學變焦只係硬件上嘅升級,要有好嘅軟件先可以真正發揮實力。iPhone 15 Pro max 突破性有 7 種焦距,由最近嘅 Macro,最廣角嘅 13mm、再去到 24mm、28mm、35mm、48mm 到適合遠攝人像用嘅 120mm 都有。

返深圳食買玩,拿住杯咖啡影相又好,或者去澳門漫步世界文化遺產影人像照都好,一部手機,7 種焦距,點影都得。如果你想影得專業少少,今次 iPhone 15 Pro Max 更加有 4800萬像素 HEIF 相片及支援 ProRes Log Encoding。

iPhone 15 Pro 系列買機前必睇

無咗 128GB,最佳選擇變咗 512GB

值得留意嘅係,今次 iPhone 15 Pro Max 已經無咗 128GB,儲存空間選擇得番 256GB、512GB 及 1TB。用開 iPhone 嘅都知,一切嘅回憶都係哂 iPhone 入面,咁多年來拍落嘅相及片,莫講話 128GB,256GB 都未必夠裝,不過iPhone 15 Pro Max 512GB 版機價去到$11,899,如果有得用優惠價入手,當然係最好嘅選擇。

網絡商出iPhone 15系列應該點揀?

今時今日,買全新的 iPhone 15 系列,相信大家都知去 Apple Store 同官網買唔會有啲咩優惠折扣,想要首階段出機就有優惠,可以考慮網絡商上台出機。

上台除咗考慮價錢,5G網絡質素亦當時同樣重要。始終用得新iPhone ,梗係想搭車上網打機時都有順暢體驗。以SmarTone為例,早前就完成港鐵網絡升級工程,用佢哋獨家850Hz 頻段擴展5G網絡容量,其中就包括尖東、香港、九龍、奧運、屯門、元朗、天水圍、荃灣、將軍澳等繁忙車站,相信上網效果可以更快更順。網友上台前,都可以參考一下類似的資料。

比較兩大電訊商出機 plan

但究竟SmarTone的88折出機優惠又抵唔抵呢?今次就找來另一主要網絡商C嘅出機 Plan,比較一下 iPhone 15 Pro Max (512GB) 上台方案:

iPhone 15 Pro Max (512GB) SmarTone 88 折出機只要 $10,471:

比較嘅係 iPhone 15 Pro Max 512GB 出機方案,以 110GB 計劃為例,SmarTone 淨月費 $318,包埋 2GB 中國內地及澳門數據,但有埋「免費」中國內地號碼,要用滴滴 App call 車或者排隊拿號,有中國內地號碼同數據漫遊就方便好多了。機價來講直接 88折都幾誇張下,計番即減 $1,428,iPhone 15 Pro Max 512GB 實機價由本身嘅 $11,899,即變到 $10,471

而且今次 SmarTone 出機有埋 12個月「SmarTone 爆芒換新」,就算唔小心跌爆芒都唔駛拿成 $2千幾蚊去維修,直接「免費」維修換新芒,用落都安心好多!而且 Apple 原廠配件直接有得 88折,今次轉咗 USB-C 插頭,買番啲原廠充電線都有得減,個錢唔駛迫住一定要貼保護貼或者鏡頭殼,直接實用得多。想了解更多iPhone 15 系列88折優惠機價的話,可按以下連結:

➡️➡️➡️ 按呢度了解 SmarTone 詳細 iPhone 15 系列預訂優惠

傳聞指 Disney 正準備出售 ABC 電視台,並進行談判

0

據彭博社報導,迪士尼正在進行關於出售其 ABC 電視網和地方電視台的談判。這家娛樂巨頭據稱與擁有數十家地方新聞台的 Nexstar Media Group 進行了會談,討論出售事宜。

迪士尼對該報導作出了否認,稱其尚未達成出售 ABC 或其它線性資產的交易。在公司官網上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迪士尼表示,他們「願意考慮各種戰略選項」,但尚未做出正式決定,「任何相關報導都是毫無根據的」。

消息人士告訴彭博社,Nexstar 和迪士尼之間的談判仍處於早期階段,尚未確定價格。另一位消息人士告訴該媒體,迪士尼還在考慮將 ABC 出售給 Entertainment Studios 的首席執行官拜倫·艾倫,後者擁有多個電視台,如天氣頻道。

Nexstar 的 CEO 在本週的一次投資者會議上表達了對收購迪士尼線性頻道的興趣,他表示,如果有機會,他們可以「相對輕鬆地」添加 ABC 頻道。今年 7 月,迪士尼的 CEO 暗示將出售該公司的一些線性網絡,其中包括 ABC、國家地理和 FX,同時將 ESPN 作為獨立的流媒體頻道提供。

Starlink 2022 年不再蝕錢,微賺 14億美元

0

根據《華爾街日報》 查閱的文件顯示,太空探險科技公司 SpaceX 旗下的衛星互聯網服務 Starlink 去年創造了 14 億美元的收入,這一數字比 2021 年的 2.22 億美元增長了許多,但仍然比最初預測的 110 億美元差距很大。

有趣的是,《華爾日報》的報導與 SpaceX 高管 Jonathan Hofeller 在一次會議上的發言同一天出現。據 CNBC 報導, Hofeller 表示, Starlink 的衛星天線生產已不再虧損。根據《華爾街日報》查閱的文件, 2022 年的盈利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該媒體上個月的報導稱, SpaceX 在 2023 年第一季度成功實現了盈利。

根據 2015 年向投資者進行的一次演示,由 Elon Musk 創辦的公司最初預測, Starlink 在 2022 年將實現 120 億美元的收入和 70 億美元的營運利潤。演示還顯示,該部門預計到 2022 年底將擁有 2000 萬名訂閱者。然而,到去年年底, Starlink 僅有超過 100 萬名活躍用戶。到 2023 年 5 月,該公司報告稱約有 150 萬名用戶,然而 CNBC 報導稱, Hofeller 表示現在的用戶數量已經「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2022 年 10 月, Elon Musk 在 Twitter 上表示,維護 Starlink 服務每個月虧損約 2000 萬美元,然後說:「即使 Starlink 仍然在虧錢,其他公司也從納稅人那裏獲得了數十億美元,我們將繼續免費為烏克蘭政府提供資金。」。

根據華盛頓郵報刊登的沃爾特·艾薩克森( Walter Isaacson )的一本即將出版的書籍的摘錄,艾薩克森援引了 SpaceX 總裁 Gwynne Shotwell 的話,她表示在 Elon Musk 改變主意之前,「五角大廈已經準備好給我們一張 1.45 億美元的支票,字面上就是這樣。然後 Elon Musk 屈服於 Twitter 上的胡言亂語,以及五角大廈的攻擊者們洩露了這個故事。」然而,艾薩克森聲稱政府機構最終確實開始為烏克蘭增加的 Starlink 服務付款。

這些數據和報導顯示,雖然 Starlink 的收入有所增長,但仍然未能達到最初的預期。然而,隨着用戶數量的增加和服務的改進, SpaceX 仍然在努力實現 Starlink 的長期盈利能力。

WiFi 可以用來追蹤物體,全靠它能穿透牆壁

0

科學家們開發了一項技術,利用 Wi-Fi 信號讓人們能夠透過牆壁閱讀文字和看到物體。這項系統由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可以追蹤穿越固體障礙物的物體邊緣,包括英文字母。例如,在一個實驗中,團隊使用這項技術從牆壁的另一邊逐個拍攝字母,成功解讀出單詞 “BELIEVE”。

他們使用了三個現成的 Wi-Fi 發射器在一個區域內發送無線波。接收器安裝在一輛無人車上,模擬移動時的 Wi-Fi 接收器網格。接收器測量信號功率,並根據提出的方法進行成像。

該系統依賴凱勒的幾何繞射理論(也稱為凱勒錐)來解釋牆壁的另一邊可能存在的物體。該技術成熟後,可能在多個不同的應用中發揮作用,包括人群分析、個體識別和提升智能空間的效能。

利用 Wi-Fi 信號追蹤物體”由於靜態景物的 Wi-Fi 成像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性,因為缺乏運動。” 電機和計算機工程學(ECE)教授 Yasamin Mostofi 表示:”因此,我們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專注於追蹤物體的邊緣。”

科學家們多年來一直在努力開發這樣的技術,特別是自 2009 年以來一直在進行研究的這個團隊。這項努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以前認為通過 Wi-Fi 在牆壁上讀取英文字母過於困難,因為字母的細節很複雜。

根據 ZME Science 的報導,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7 月份展示了一項類似的技術,利用 Wi-Fi 信號追蹤房間中人體的三維形狀和移動。

然而,這種方法的成功可能帶來嚴重的私隱和安全問題。網絡犯罪分子可能將這項技術納入現有的攻擊向量中,或者當局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濫用它,比如執法。

Nvidia 再有更新,直接將 H100 GPU 的 AI 性能提昇最多 8 倍

Nvidia 與一系列科技合作夥伴攜手合作,開發了一款具有突破性的軟體,預計能將旗艦 H100 Tensor Core GPU 的性能提升一倍。這款名為 TensorRT-LLM 的開放源碼更新預計在未來幾週內發布,該系統的最新版本在性能上超越了 A100,達到了八倍的提升,而之前 H100 只能達到四倍的性能提升。這一測試是在 GPT-J 6B 上進行的,該模型被用於摘要 CNN 和 Daily Mail 的文章。

在 Meta 的 Llama2 LLM 上進行測試時,搭載 TensorRT-LLM 的 H100 GPU 在更新前比 A100 GPU 的性能提升了 4.6 倍,而更新後則提升了 2.6 倍。

Nvidia H100 GPU 的性能再度提升

大型語言模型的多樣性和動態性使得批量請求並行執行變得困難,這意味著一些請求的完成時間比其他請求更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Nvidia 與其合作夥伴將 TensorRT-LLM 嵌入了一種更強大的調度技術,稱為 in-flight batching。這種技術利用了文本生成可以分解為多個子任務的特點。

簡單來說,系統在處理下一個請求之前,不需要等待一個請求的整個批量任務完成,而是可以同時處理來自不同請求的新批量任務。TensorRT-LLM 包括 TensorRT 深度學習編譯器,並且包含了優化的核心、預處理和後處理步驟,以及多 GPU 和多節點通信原語。

結果 Nvidia 的 GPU 在性能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為新的大型語言模型實驗、快速定制和最佳性能鋪平了道路。這款軟體使用了張量平行處理技術,將個別權重矩陣分散在多個設備上,從而實現了高效的推論;每個模型在多個 GPU 和多個伺服器上並行運行。

TensorRT-LLM 還包括了 Llama 2、GPT-2、GPT-3 以及 Falcon、Mosaic MPT、BLOOM 等數十種熱門語言模型的完全優化和可直接運行的版本。這些模型可以通過 Python API 進行訪問。該更新版本已提供早期訪問,並將很快整合到 Nvidia NeMo 框架中,該框架是 Nvidia AI Enterprise 的一部分。研究人員可以通過 NeMo 框架、NGC 門戶或 GitHub 上的源代碼庫進行訪問。

中國移動香港聯手華為完成「5G Advanced」網路測試,並推出10G超高速寬帶服務

中國移動香港(CMHK)近日宣布,與華為合作在香港實驗室環境中完成了「5G Advanced」網路的測試和驗證。這項測試結合了4G和5G的頻帶,記錄了近12Gbps的下行峰值速率,並維持了超過10Gbps的穩定平均速率,實現了10Gbps的移動測試終端下行速度,是目前5G速度的十倍。

根據CMHK的說法,5G Advanced技術將提供更快、超低延遲的性能,預計將全面滿足沉浸式體驗業務的網路需求。這可能加快如沉浸式體驗、裸眼3D和擴展現實(XR)等高網路需求創新的大規模應用,促進各行業的數字智能轉型。

同時,CMHK也宣布推出其新的10G超高速光纖家庭寬帶服務,該服務利用XGS-PON網路技術實現10Gbps的頻寬,相比目前的GPON技術,速度提高了十倍,同時帶來更大的頻寬,以應對多用戶、多設備網路同時使用的壓力。

【開箱評測】thecoopidea x Sanrio Tappy+ 無線鍵盤滑鼠套裝,卡娃依呢 !!

thecoopidea 這個香港品牌,過往最出名的除了有 USB 充電器及耳機之外,近來亦出了不同的電腦文儀用品,當中要數到最矚目的,就是不斷的與不同的卡通合作,繼早前罕有的 POKÉMON 聯乘,這次又輪到合作無間的 Sanrio 一系列人氣主角,這次有無線鍵盤滑鼠套裝內包括印上 Hello Kitty、Kuromi 及 Little Twin Stars 的 Tappy+ 無線鍵盤、滑鼠及鍵盤墊的聯乘產品。無論係屋企還是辦公桌,都可以輕鬆簡單,建立一個屬於自己喜愛的 Sanrio 卡通人物小天地。

今次新出的產品分別是 Hello Kitty 套裝
Little Twin Stars 套裝
與及是次開箱的 Kuromi 套裝

說到這個無線鍵盤滑鼠套裝的名字 Tappy+,筆者第一時間就想到現時香港學界的潮語「撻皮」,以前在筆者讀書的年代可能是指「衰咗」、「瀨野」的意思,不過根據香港網絡大典所形容,現時於學生哥口中,「撻皮」是指一個人做事不盡心、敷衍了事,亦可指一種事物的對外要求不高。

不過去到這個 thecoopidea x Sanrio Tappy+ 無線鍵盤滑鼠套裝套裝,是官方授權,絕對是正牌產品,那當然在印刷及製作上都是上乘的產品,沒有「撻皮」。這是我們就拿了 Kuromi 的套裝作開箱,看看這一代 Tappy+ 跟上一代 Tappy 有什麼不同。

特別的字體,卡通人物正正印於 SPACE BAR 的位置
無線滑鼠的靈敏度不俗,印刷相當精美
Die-Cut 底墊印有卡通人物,特點當然就是防滑
聯乘產品,當然有 thecoopidea 的品牌名在內
望著自己喜歡的卡通人物,工作起上來也開心

鍵盤及滑鼠產品上都印上圖案,只需於電腦連上 USB 接駁器就可立即使用。而今年這個新款更附送超長鼠標墊,可以同時將你的無線鍵盤及滑鼠放到墊上,絕對是粉絲的恩物。滑鼠具有 DPI 切換器,可以輕鬆改鼠標速度以再適合你的需要,而這套無線鍵盤套裝只需使用乾電池供電,配合 AA 電池 x 1(滑鼠)和 AAA 電池 x 2(鍵盤)即可使用。而上一代有的中文輸入貼紙也包括在套裝內,絕對是不熟中文輸入法朋友的恩物,可見品牌的細心。

建議零售價:$499

查詢:Towervision (2553 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