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位處東西方文化交匯的要衝,薈萃了多元的藝術收藏傳統,涵蓋中國古代藝術至當代創作,各具獨特魅力。本文整理自對港大經管學院金敦泓教授的專訪,聚焦狹義定義下的中國古代藝術品,深入探討其在家族傳承、文化推廣及市場投資中的深遠意義與現實挑戰,為藏家與愛好者提供啟發與指引。金教授強調,收藏不僅是審美與投資的結合,更是承載歷史與文化責任的行為,需以深厚學養為基礎,方能在複雜市場中行穩致遠。
金敦泓教授為理論金融經濟學家,專精證券設計與資產管理,於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於2020年8月加入港大經管學院,擔任金融學助理教授。其跨學科視角將金融理論與藝術市場結合,剖析藝術品投資的獨特屬性與風險,為收藏界提供新穎觀點。
中國古代藝術乃家族傳承的文化載體
金敦泓教授指出,中國古代藝術收藏在家族傳承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有學養的家族收藏往往具系統性,跨越朝代,構建出物質文化的歷史序列。例如,蘇州過雲樓顧氏藏書涵蓋宋元明清諸版本,成為江南文獻史的縮影;寧波天一閣範氏更將藏書樓轉為公共文化機構,開創私人收藏公共化的先河。通過借展與流通,家族不僅提升自身影響力,也為社會提供了瞭解古代官宦士紳生活的第一手資料。
家族收藏的傳承歷經多個階段:初代注重真偽鑒別能力的培養,中代致力於學養建設,成熟期則轉向文化傳播。若真心喜愛藝術,這些收藏不僅具有投資價值,更因其審美與裝飾屬性,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遺產。真心喜愛的收藏家購得器物,代代相傳,為其增添人文溫度,這便是收藏的傳承意義。
香港文博機構的推廣與保護
金教授表示,香港在藝術品購藏與捐贈方面表現出色,相較於內地博物館重視文物來源,尤其是出土文物,香港收藏家多已傳至第三、四代,捐贈意願強烈。例如,中大博物館與利式北山堂、香港藝術館與敏求精捨的合作,不僅展示藏品,還進行系統研究並出版專著。金教授憶及初到香港時,在舊書店購得《關氏所藏宋代陶瓷》舊版,書中詳述關善明先生的收藏,成為研究宋瓷的重要參考。香港文博機構常與收藏家合作,通過展覽與學術研究,提升藏品的文化價值,為保護與推廣藝術遺產作出貢獻。
金教授強調,藝術品背後的故事對其工藝、美學與收藏價值有關鍵貢獻。這些作品歷經歲月,承載歷史厚重感。例如,三星堆青銅面具的鑄造工藝與古蜀國祭祀儀式的關聯,通過出土坑位與器物組合等考古信息,構建出祭祀場景,增添深層價值。文人字畫的卷軸上,後代藏家的評論、落款、鈐印,甚至明代項元汴在天籟閣書畫上的編號與價碼題記,記錄了文人生活的細節,讓今人與古人共鳴。即使在拍賣市場,藏家也關注器物的「路份」與「傳承」——何人使用、經何人把玩——這些故事無形中提升了審美與附加價值。
投資價值的保留策略
隨著藝術收藏從小眾愛好走向大眾視野,市場魚目混珠,真假難辨。金教授建議,收藏家應避免衝動,持續提升鑒賞能力與專業知識,瞭解不同時期與類型的藝術品特點。這不僅有助於明智決策,也能更好維護藏品價值。即使初時購錯,通過學習可逐漸走上正軌,進入合理圈子。藝術品的升值能力具有不確定性,受主觀審美與經濟週期影響。成功的收藏機構,如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憑藉早期購藏與長期持有,抗衡經濟波動。美國Xiling Group由金融與拍賣行專業人士合作,購入中國古代藝術品並借展博物館,提升價值。當然,買在市場高位可能導致虧損,長期表現需時間檢驗。
香港藝術市場的機遇與挑戰
香港的地理優勢使其成為中國古代藝術品交易重地。昔日荷里活道盛極一時,如今春拍秋拍亦重器頻出。然而,金教授指出,年輕一代與部分拍賣行專家對藝術品的學養與熱情有所欠缺。社交媒體充斥誇大之詞,仿品與修復品氾濫,吸引客戶以謀取利益。分辨真偽需深厚學養,涉及考古學、藝術史、科技分析等領域。例如,古代陶瓷收藏需結合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材料研究與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工藝研究。初入行者常因缺乏認知而「踩坑」,從業者則需向潛在收藏家闡釋器物的工藝、美學與稀缺性,引導理性收藏。
金教授引用學術研究,闡述藝術品投資的特性。Goetzmann在《Accounting for taste: Art and the financial markets over three centuries》中指出,藝術品需求與金融財富呈正相關,經濟繁榮時收藏熱度高。Mei & Moses在《Art as an investment and the underperformance of masterpieces》中提到,購買頂級藏品的回報因類別而異,不可一概而論。藝術品投資受審美與經濟週期影響,需長期持有以平滑波動。
對於新晉的收藏家,金教授建議以學養為本,切勿急功近利。收藏家應持續學習,提升鑒賞能力與專業知識,即使初時失誤,也可通過積累走上正軌。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需跨學科知識,例如陶瓷收藏涉及考古學、美院藝術史與科技分析。真心喜愛藝術,方能從中領略審美與文化的雙重價值。
香港於全球藝術市場的定位
香港在全球藝術市場中地位獨特。金教授認為,香港不僅是交易中心,收藏家與文博機構的合作模式也值得稱道。然而,市場挑戰不容忽視,仿品氾濫與學養不足需警惕。金教授認為,若能提升從業者的專業性與學術研究,香港定能在全球藝術市場中續寫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