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MSI Immerse GH50 Wireless

Immerse GH50 加入 Wireless,實際表現如何,一起來看看我們的評測

2019 年年底 MSI 推出 Immerse GH50,當時就以優越的配戴舒適性跟具備震動反饋功能的 40mm 單體得到不錯的口碑,但一波疫情讓宅市場有著空前的需求以及變化,GH50 相對於競品的吸引力似乎不足以徹底說服人。特別是 MSI 自家其他產品線引以為豪的 Nahimic 軟體並沒有放上去,單體尺寸也開始被玩家重視了起來與此同時無線耳機也進入了戰國白熱化階段,MSI 似乎無動於衷,一直到了這回 Immerse GH50 涅槃重生,Immerse GH50 Wireless 誕生!

這回 Immerse GH50 Wireless 將單體拉到了主流的 50mm ,除了成為 MSI 首款無線電競耳機外,更是直接標榜了低延遲與可以連續工作 22 小時的耳機,同時放棄了 RGB 燈光以及震動回饋技術,換來的反而是硬核玩家會喜歡的東西;特別是 Nahimic 這套軟體的加入太值得期待,而我們也將會以完全不認識這支耳機前生的角度(畢竟認真說,光單體就差很多了)去重新撰寫一次 Immerse GH50 Wireless 的評測!

MSI Immerse GH50 Wireless 主要以霧銀色噴砂質感外殼為主,再以深灰色的橢圓耳罩配上六角形立體凹紋為建構起來,然後與身體接觸的耳罩與頭頂處則是黑色為主,相對於前生以及電競 RGB 風格以外的另一套低調風味。

霧銀色外殼下的頭帶為金屬架構的彈性頭帶,單邊可以延展伸展 2.9 公分,適合全部頭型的人以及各類耳機配戴喜好的人,以筆者這種頭大的人來說也能找到舒適不夾頭的位置,而且還沒拉到極限!

MSI Immerse GH50 Wireless 包裝盒上說重量 326g,實際測試加上麥克風一共 322g 重,算上誤差也在在包裝宣稱內,相信包裝上宣稱的重量應該是指含線材與收發器等等配件?而且對於一隻無線電競耳機來說,這款耳機的低重量帶來的想法還滿奇妙的,畢竟這還是一支號稱持續遊戲能力長達至少 22 小時的遊戲耳機,儘管不知道確切電池容量是多少以及號稱的測試環境,但實際測試下來,以全 8 成音量(Nahimic 內顯示)連續放 15 小時後,耳機還是有電的(但沒辦法透過任何軟體檢監測到剩餘電量是多少就是了…)。

在左耳的部分,MSI Immerse GH50 Wireless 放置了很多功能:音量控制轉盤、麥克風開關、電源開關、USB-C 充電孔以及麥克風插孔,可以設想這是預設了玩家右手不離開滑鼠的期待下做出的決定,但引來尚不熟悉操作介面的筆者數次將電源與麥克風開關搞混的情況,雖然這會隨著玩家對於產品的熟悉度提升而對誤觸有所降低,且也確實看到 MSI 將電源按鍵做成了內凹式做為提醒設計,但遊戲當下真的不會特別去注意到,且真的頗久沒遇到耳機將按鍵設計比鄰又採同樣圓形設計的狀況;但有一說一的是對於 FPS 遊戲為主食的筆者,也是挺久沒碰到左耳能控制所有事情的無線耳機了,這點就留給各位玩家參考斟酌囉!

相對功能龐大的左耳,右耳就只有一個 3.5mm 插孔,已經逐漸被電競耳機就該無線、USB 這種想法制約,看到 3.5mm 第一個想法是應急使用,但當然還有很多使用場景,特別是對於喜歡玩弄線材的讀者們。但比較務實向的實際測試還是以沒電又必須遊戲的狀況,GH50 Wireless 是可以邊以 USB 充電邊以 3.5mm 遊戲的。

這幾年電競耳罩的人體工學設計已經非常成熟,像是 GH50 Wireless 的耳罩屬於偏寬鬆軟的設計,即使耳罩材質支撐力道不高但由於頭帶不夾頭所以長期配戴感不至於悶熱或是覺得不穩。若你注意看整體耳機設計,會發現頭帶前傾的角度頗為明顯,使得頭帶支撐點靠近前額,這也是近年來電競耳機的人因設計顯學,配上 320g 重量,能有效地降低長時間配戴時的頭部壓力。

麥克風應該是 GH50 Wireless 設計上較為普通的部分(與 Immerse GH50 為相同方案,採用單指向性),但其實由於降噪需求,基本上設計了雙聲道的架構,整體來說還是可以做內外彎折跟隨插隨拔的基本耳麥麥克風設計。

線材部分麥克風接頭以及隨附的 3.5mm 耳機線皆為鍍金頭,主職作為充電用途的 USB 線則就較為普通,但仍採用了編織線處理, 而且來到了 1.2 公尺長也方便玩家布置使用;然而 3.5mm 耳機線的部分則同為編織線然而長度是 1.3 公尺,屬於外出攜帶過長在家使用偏短的尷尬長度,好消息是只要是三環四節(TRRS)的 3.5mm 耳機線都能使用,玩家或許可以自行訂做囉!

在 2.4G 接收器的部分採用了跟耳機一樣的質感外殼,並且隨附質感顏色一樣的 USB-A 轉 USB-C 的轉接器。

其實除了接 Macbook 這類只有 Type-C 接口的電腦外,筆者實測了一下對應手機的部分也是完全沒問題的。而且從圖中可以看出 MSI 在設計這套發射器配轉接器的小巧思,在不經意間看到還頗讓人會心一笑的。

MSI Immerse GH50 Wireless 繼承了有線版本的折疊架構,並且配備了攜帶用布袋,讓玩家能輕鬆收納,隨意帶出門與朋友約戰,而同時因為無線的設計,在收納上又更為方便簡單囉!

這次 MSI Immerse GH50 Wireless 搭配的軟體是 Nahimic for Headset,而且插上 USB 一陣子就會開始下載安裝。Nahimic 這套由 SteelSeries 開發的軟體,在玩家間非常的有名,在業內更是載譽滿名,應用範圍之廣更是經典的原因,而這款 Nahimic for Headset 便是針對遊戲耳機的精簡版本。

其介面非常的簡單好懂,左半邊為主要功能介面,個別為:音訊、麥克風、設定,而右邊就是三大項的內容設定。

音訊的部分主要開關為環繞音效、智慧型音效,下方為語音清晰度、低音、高音增強效果。

純開啟軟體不開任何內容下音質不會有變化,而每個內容看似名稱有點複雜但其實有著個別對應:智慧型音效則為音量壓縮器效果,語音清晰度即是中頻範圍,低音、高音增強效果則對應著低、高頻範圍,至於增減的範圍在哪則由軟體自行定奪,玩家給予軟體的命令雖然是「DB」但實際體會起來比較像是給予 Nahimic for Headset 一個「期許增減程度」而非直接特定頻率上的分貝運作;儘管看起來如此粗枝大葉,但實際在遊戲、音樂以及觀影效果還是非常的有感,而且調整方向變得非常直覺!

麥克風的介面為:體驗、噪聲抑制以及聲音均分這三大項目,其中體驗為單純的開關,打開後可以即時監聽到麥克風的收音狀況,不論作為預先調整用或是後面遊戲時做為直播時自我監聽用途都會非常有幫助;噪聲抑制則為麥克風收音時的敏感度設定,筆者稍微測試了一下,即使往吵雜方向開到最滿其阻絕的效果也不會不自然、突兀,至少說話者本身輕聲細語時不至於會被 gate 切除掉,這點值得佩服。而聲音均分的部分則是將收音到的訊號進行壓縮處理,舉個例來說:前述的輕聲細語在收到訊號並經過軟體處理處理後,訊號另一頭聽到的人會聽到輕聲細語的語氣但音量卻是正常的音量囉。

設定介面上主要就是語言、版本的部分,不再贅述。

https://youtube.com/watch?v=79F4UjEf90E%3Ffeature%3Doembed
https://youtube.com/watch?v=5DeOSLNbhfg%3Ffeature%3Doembed

這次測試音樂很碰巧的是兩手披頭四(The Beatles)的音樂,甚至 Andy Timmons 那首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 是一直到撰文的這個當下我才知道是來自披頭四的,真的是對披頭四認識太少…。然而選擇這兩首很大的因素除了自己的喜愛之外,Andy Timmons 錄製版的前奏一開始那幾個觸弦聲以及中段打擊組有一種獨特、鬆散的空間感是我很喜歡的部分;而 Santana 版的 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  不是我最愛的編曲,但 Carlos Santana 的吉他佐 馬友友 的大提琴與 India Arie 的歌聲最後再用超高完整度的 Mastering 收尾,你得承認這是音樂工業最完美的一份套餐…。

測試部分,先以 Andy Timmons 進行三種模式(有線、無線、無線 + Nahimic)用較為簡單的方式速寫頻率感受(即使文字發布當下也不修正,盡量讓讀者理解我們第一手感受),而後再以 Santana 版的 While My Guitar 進行反覆地描寫聽感後彙整

有線模式:
Andy Timmons –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聲音距離較近,整體頻率輸出平均,中高頻部分相對狹窄,高頻表現扎實。

Santana – 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大提琴與吉他的高頻因為前述的因素非常強烈,但低頻對比起來略為鬆散;India 的聲音略感覺細聲、和音也不甚明顯,4:06 部分和音會有聲音頻率表現不出來,推測是中頻部分部分。

無線模式關閉軟體:
Andy Timmons –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高頻較少整體較有線模式暗許多,吉他中頻非常突出,而節奏組部分較為強勁。

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大提琴與吉他的中頻變得非常有厚度、扎實,節奏組進入就明顯感覺到強烈的中低頻介入;India 的聲音風格顯得較為突出,和音明顯,整體人聲因為中頻提升而感到較為濕潤,沒遇到 4:06 的頻率消失問題

無線模式開軟體:

Andy Timmons –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由於已經是軟體介入了,頻率的解析不太需要著墨,但可玩性這時候就出現了;在聽這首歌時,我們發現用預設音樂模式下開啟環境音效,前奏的觸弦聲會較明顯的放大,在中後段整體樂團演出時非常有坐在小型舞台前觀看小編制樂團表演的感受,特別是環境音效會把節奏組的高頻往後延伸,表現空間上的迴音,配上 Andy Timmons 的吉他音箱聲,很容易跨入其中。

Santana – 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用預設音樂模式的設定下,整體頻率開闊度非常漂亮, Bass Drum 與大提琴的分離度、可以徹底與後來加入的 Bass 分開,但仍能有效地為人聲、和音組襯底,特別是驚嘆於原本人聲、和聲的聲道分層,對!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 4:06 在開啟 Nahimic 後不但和聲變的寬闊而且清晰多變了起來;而也因為 Nahimic 對於頻率管理介入,GH50 Wireless 的聲音表現也與無軟體時的表現是徹底的不同,聆聽這種音樂工業的傑作,讓個人足足沉迷反覆聆聽一小時之久…,若開啟虛擬環繞則會讓人聲顯得較為不真實、散亂(相信這也是為何預設音樂模式是關閉的因素),但周圍樂器的聲音空間有著更好的圍繞感,若你是一個想要享受現場氣氛的人(事實上,現場人聲也是較為散亂的),開啟這個選項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唯,個人在 Nahimic 模式下 3:30  這段吉他經過音時,出現了明顯的中頻破音現象,經其他音樂設備確認非訊源問題,不確定是 Nahimic 或 GH50 Wireless 之問題。

【評測】MSI Immerse GH50 Wireless

先說說 GH50 Wireless 給我的問題,應該是單體的承受度,就如前面在無線配軟體時遇到的片段中頻破音問題,但那是滿極端的頻率我也很好奇是 Nahimic 還是 GH50 Wireless 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大概就是耳機佩戴上去會讓人不太想拿下來的問題….。

沉浸,我不確定當我這篇文發出的時候,其他媒體會怎麼形容這隻耳機,但我會用這兩字來形容。 特別是 Nahimic for Headset 開啟後帶來的那種無與倫比,聆聽一場搖滾演唱會(我寫這段文字的當下在聽 Steve Vai –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時會瞬間會忘記頭上這支耳機是電競耳機,他聲音寬闊、音場夠深,同時也夠熱烈;而當我想去聽一張慢悠悠的專輯 Nahimic 又能把 MSI Immerse GH50 Wireless 帶向悠揚壯闊的旋律中,嗯,我剛剛正點開了 Eric Clapton 的 One More Car ,One More Rider 專輯中現場版本的 Wonderful Tonight ,4:00開始的薩克斯風 Solo ,開啟環繞、語音清晰度開到5,閉上眼睛,音量催下去,有如置身在現場,一口啤酒一飲而下(未成年請勿飲酒),隨之而來 Eric 的吉他一同收尾,GH50 Wireless 與 Nahimic 就是這麼合作無間。

而做為一隻電競耳機, Nahimic 轉去遊戲模式時,Immerse GH50 Wireless 的表現其實不需要多加筆墨,因為他有足夠的佩戴舒適度,你儘管專注就好,儘管去觀察戰場變化就好,儘管去喜歡 Nahimic 與 MSI 這套方案帶來的每個細節與震撼就好,而若是有一點不滿意,切出遊戲簡單的拉一拉也能解決,我想這就是 Nahimic for Headset 做得如此簡單的美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