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了快大半年,華為終於要面對切切實實的中美貿易戰。
中美貿易戰對華為來說有兩條戰線,一條是電訊設備建設,即國際新聞談得火熱的 5G,二是華為稱為終端設備的智能裝置戰線。
電訊設備建設
從華為的角度,兩條戰線更重要的其實是電訊設備建設,因為從 4G 年代以較低價格搶進市場後,華為在電訊設備建設領域幾乎是一枝獨秀,曾經風光一時的 Nokia 與 Ericsson 也不是他們的對手。電訊設備建設有一個特點,就是你選定了一家供應商,你很難離開它,不能說今天用 Nokia,明天用 Ericsson,後天用華為。(當年 CSL 易手後,電訊設備離開 ZTE之陣痛應該很多人記憶猶新)
以華為在全球 4G 電訊設備的高佔有率,其實沒中美貿易戰的話,它基本上可以高枕無憂,把全球的 5G 市場吃下肚子,也因為他們在電訊設備建設已經沒有明顯對手,所以他們才會在近十年向下延伸進攻終端設備,即智能手機領域。
5G 電訊設備最後到底能夠獲得多少合約,與華為心中本來的預估會有多少落差仍然是未知之數,特別是前幾年搶先進行的 5G 投資到底未來五年能否收回恐怕是關鍵。
可能用華為的區域沒想像中多
以華為的處境來說,除了中國、香港的合約不太需要擔心外,非洲應該也相對安全。根據華為在歐洲的佈局,他們應該早就想到有一天歐洲(特別是南歐與西歐)會不敵對手,所以主要的研發都在東歐,但他們現在就連東歐老大波蘭都失去了,恐怕整個東歐都會 Say Bye,對他們的打擊很大。
不管是北美還是南美,受美國影響,華為應該早就猜到他們在那邊沒出頭天,但澳洲應該是繼東歐外另一個他們意想不到的地方,畢竟前十年中國勢力在澳洲是如魚得水,但現在看來華為也很得到澳洲。
這樣一算的話,華為在全球 5G 電訊設備幾乎是失去了兩個洲份,現在就剩華為本來的基本盤與非洲,中亞地區雖然仍有機會,但投資速度與金額不能與其他區域比較。
華為第一條主戰線「電訊設備」現在幾乎是倒塌了一半,也難怪老闆公開喊可以發售 5G 技術,因為沒得建設,技術專利無法變現,而 Nokia + Ericsson + Intel 又組成聯盟,自己又只得一個人,手上的技術專利不賣出去,不僅無法回收研發成本,更可能連後續的維修或技術支援服務費都賺不到,無法養著大批正值盛年的員工,接連影響後面的研發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你看到華為談起中美貿易戰時,主軸幾乎都在電訊設備建設,而不是第二戰線終端設備。
因第一戰線有優勢的第二戰線
談完了華為第一條戰線,也得談一下與我們更貼近的第二戰線,即終端設備,像智能手機、手錶、電視與電腦等等。
想當初華為發展智能手機,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第一戰線電訊設備有優勢,與各地的電訊商有信任關係,從最基礎的 OEM / ODM 生產電訊商品牌手機開始,及後再慢慢吸收經驗發展成今天的 Android 智能手機前三名。
有產品也需要有銷售的渠道,與同屬中國產的 Lenovo 手機比較,Lenovo 手機在收購 Motorola 前缺乏的就是世界各地的手機銷售渠道。謹記,全球大多手機都是通過電訊商銷售出去,與 Notebook 市場大大不同。
以成為智能手機第一為目標
當初華為開始智能手機業務時,曾經做了很多的調查研究工作,更曾經有討論過 HUAWEI 的名字與標誌在全球是否不太適合使用,是否應該更換。
雖然華為開始的時候沒有很成功,但第一戰線電訊設備建設賺回來的錢與經驗,足夠讓他們狂花錢,所以你看到他們曾經請來知名的設計師,收購不同的研發團隊,而且在銷售與銷量不佳的時候仍然硬著頭皮使用自家的海思晶片,用錢養研發,用錢買品牌合作,不斷交學費。
石先生記得當年跟華為的聊天,他們有特別提到與日本電訊商進行基站與手機合作是一件極為痛苦的事情。因為日本要求高,而他們為了滿足日本方面的要求,基本上是狂衝,不計較價錢去做。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相對落後的自己,能夠追上世界一流的要求,最終超越 Samsung,成為智能手機的老大。
從 2018 年的結論來看,華為智能手機在衝了 6 年多以後,終於做到這個目標。
華為不可能不使用 Android OS
來到這次的中美貿易戰,華為雖然說不太受影響,即使 Android OS 也不能用的話,還有鴻蒙 OS,但老實說華為自己怎麼可能不知道。連 Microsoft、Samsung 等多家公司也曾經做過但失敗的事,怎麼可能被華為做到。看看 Nokia 當年選用 Microsoft Windows Phone OS 的後果便知一二。
鴻蒙 OS 縱使推出,也不過是智能手錶、智能電視、IOT 裡使用的系統,與 Samsung 會在智能手錶使用自家 Tizen OS,LG 在電視使用 WebOS 一樣,鴻蒙 OS 再強也很難挑戰 Android OS 在智能手機的絕對領導地位。
因為智能手機 OS 生態講求的不僅僅是 OS 本身,而是有多少個 Apps 支援。這裡說的 Apps 不是熱門的首 100 個,而是那些地區小 Apps,例如你在手機裡找到的「香港天文台」或「KMB」這些很本土的 Apps。
Apps 就是難以取代
當年 Microsoft 及其他想要挑戰 Android OS 地位的也曾經用過銀彈攻勢,也曾經用過複製轉譯的方式來提供支援,但效果明顯不好。雖然華為不是不可能做到,但機會微啲囉!
所以你睇到今次 Huawei Mate 30 / 30 Pro 使用的 OS 仍然係 Android OS,只係無 GMS (Google Mobile Service),因為對大眾用戶來講,無法使用一些本土化 Apps 的手機,再好也沒用。(你試下買部智能電話係用唔到 WhatsApp,睇唔到新聞,送俾你阿爸阿媽,佢都唔用。)
Mate 30 / 30 Pro 雖然用到 Android Apps,但沒有 GMS 服務仍然係一大問題。對於香港、台灣人來講,用一啲中國水貨手機,需要自行刷 ROM,自行安裝 GMS 服務不意外,很多店舖都願意代勞,但對於非 Geek 玩家,打開手機無 Google Play Store,無 Google Maps,無 Gmail 係一個好大嘅問題。
理論上,你係可以自由下載 Google 各款 Apps,但唔保證無兼容性問題。
係香港、台灣可以走入街舖,或搵個 IT 人幫你裝番佢,但係歐洲等地,那有這樣的習慣。即使華為本身跟上的「AppGallery」可以下載,但也不可能全部都有,打了折扣就是打了折扣,吸引力已不再那麼高。這點也可以從華為在東歐失去的市場佔有率看到一點端偽,接下來 Mate 30 / 30 Pro 在全球的銷量應該會把問題用數字反映出來。
救 HUAWEI 的或許是 EU
由於近年智能手機興起的流動支付與手機銀行服務雖然不少安全認證,特別是為了防止被植入木馬程式等等,Apps 與 Google Play Store 的連繫比我們想像中多,而未來一些需要較高安全性的 Apps 是否不能在這些沒有經 Google 認證的 Android 手機上運行也非不可能。
一日 Google Android 系統被發現某個重大漏洞,而華為手機因不在相關認證內,沒有或較遲得到相應的系統更新,導致用戶產生極大問題,那應該就是壓倒華為智能手機的致命稻草。
至於能夠把華為從此深淵拯救出來的也許是歐盟 EU,且看歐盟會否通過一些新法例,強制 Google 要把 GMS 服務從 Android OS 裡完全分拆出來,這對華為是極好的一件事,但由於 Android OS 本來就有開源,加上歐盟要忙的科技事太多,應該也比較難得出這樣的結論。
Mate 30 系列銷量成未來指標
這次發佈的 Mate 30 / 30 Pro 對於華為智能手機來說的重要度很大,應該他們必須利用此手機來了解市場對於沒 GMS 的 Android OS 手機接受程度有多高。若然市場可以接受,那麼華為第二戰線終端設備應該可以保住。
有利他們反過來利用第二戰線智能手機市場保住與世界各地電訊商的關係、辦公室與基地,以待中美貿易戰結束後可以快速用最快的速度追回失去的第一戰線。
若市場完全不接受,那麼華為第二戰線智能手機應該會率先投降,宣傳與辦公室在全球各地收縮,不再花錢與 Leica 等合作來拉升自己品牌,開放海思晶片予其他中國廠商。
因為華為屆時需要把金錢都留給第一戰線。